讨论问题还是先规定一下语境的好。俺这是说的住宅物业管理。
关于郭德纲的事情我是一知半解的,不好评论,严实老师则是认真考证过,发了一篇犀利文在第8期锐观察上。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又见到地方官员(主要是城市交流栏目的文章)发现问题说,这个媒体的负面报道太多,搞得小区不和谐,于是提建议说,好好引导一下媒体报道方向。至于谁来引导,有人说是主管部门,有人说是物管公司,有人干脆什么也不说,莫衷一是。第三,做了百家谭言论那么久(今年8期开始换由石祺编辑负责了),越来越讨厌都市报。在筛选素材的时候,每期上千条关于物管的报道中,大半标题与冲突有关(多是物管打人而非人打物管),小半标题又让人哭笑不得,例如“不成立业委会可以不交物业费”之类的,最后演变成了对报纸类媒体的“咬牙切齿”,成了纯粹的个人好恶,有了“一棒子”打死所有都市报的思想倾向,这还要自己多加警惕和反省。因为诚然,我也看过一些来自都市类媒体正直而深刻的物管报道。
又看了一遍严实老师批判系列里的《媒体的良心何在》http://www.xdwy2001.com/trends.asp?id=766。如果就道德论道德。其实道德这种东西作为一种普遍的评判标准来说,容易导致结果,却不容易推断原因。一件事情上升到道德层次,很难说是“因为某人道德不好所以做了坏事情。”一旦这话说出口,那说话的人就成了“卫道士”(大家都知道“卫道士”这个词有一层含义就是此人公允程度比较差,判断没有客观标准)。
纯粹从利益上来看问题通常就会很清晰了。想想都市报的生存环境。小区业主(城市意义上的市民)就是衣食父母,同质化竞争的残酷不得不让他们采取巴结老百姓的策略维持生存。怎么巴结呢?好莱坞巴结观众的经典招数就是制造英雄和怪物、魔鬼、破坏者这类的对立。尤其英雄有着普通人的外表和性格特征最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电影就演变成了,观众(由英雄作为代言人)和与怪物(肆意破坏者)之间的斗争。所以结局一定是观众的胜利——不胜利就没人买电影票。
很可怜的是现实生活里物业公司就成了那个怪物。换言之,物业公司被送上于业主对立的地位上完全是媒体的市场行为。
其实同样的,物业公司也可以用市场行为收复自己的阵地。一个公司少则管理两三个小区,那也是几百上千户人家。公司可以和报纸谈,我帮你增加多少订阅量,你来逢年过节我们举办社区活动的时候多写写热情洋溢的报道,那是多和谐的场面。2009年新疆广汇物业曾经在自己管理的73个小区同时阻止一家报纸的发行。如果反过来做,则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再说另外一个话题。别以为“不明真相”的只有群众,一些媒体照样是这样。都市报记者采稿子不分专业,不会因为一桩欠费案件就专门学习一遍《物业管理条例》。其实各地房地产管理局和物业管理处也都做过不少宣传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工作,普及居民物管意识,但同样也鲜见都市类媒体的报道,要么就是轻描淡写。如果行政主管部门能在这些宣传活动上放开一点,给报纸分得几碗羹,效果要比光是自个儿使力气好得多,还能促进记者们多了解物管常识。
其实可以将赵普(见《现代物业》上旬刊2009年第10期专题)和郭德纲两人的案例做个对比,其中有许多细节值得反复玩味——尤其是物业公司和媒体在此间的角度与态度。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