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学生马宏达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比赛桂冠,实现了该项目中国金牌“零”的突破,引发了全社会尤其是职业教育院校的关注与兴奋:招生宣传有了新的亮点,希望籍此荣耀光环能够吸引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关注职业教育,让更多的考生投身职业教育。
对此,笔者却不由地想起2021年承接中国物业管理协会“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课题研究过程中曾经引发的思考:职业教育,尤其是物业管理专业应该依靠什么吸引社会的重视,来吸纳更多的有理想肯钻研能坚持的考生?马宏达给了我答案——自信、钻研、坚持。 树立办学自信,自信是最强悍的吸引力 2021年课题研究时,发现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用人需要不一致”:院校自我认识到的“专业定位的模糊性、各高校间差别明显”、“专业和企业、专业与就业、专业与择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42%的企业提出“专业技能不强、不能直接上岗”;50%的企业提出院校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等。彼时,笔者指出造成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用人需要不一致的原因,是办学实践中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者望“生”成龙,满足社会所求、家长所盼、招生所需,缺乏事前深入物业服务企业调查研究等。但今天思考,其更深刻原因是缺乏办学自信。这从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的表述上,即可得到印证: 掌握物业管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拥有物业服务、管理与运营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够在物业服务企业、房地产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物业管理和物业资产运营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表述技能全面,惟恐有所遗漏。要求具备管理运营能力,并明确就业适用领域无所不包且为高级人才的要求。仔细品味,其内涵远远脱离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现实和学院办学实际,但迎合社会狭隘的“望子成龙”之意甚浓,显然是缺乏办学自信、专业自信。 而这种不自信,还更多地表现在每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内容上紧追行业热度:上市热,就要补充资本知识;社区商业热,就增添商业知识;养老服务热,就追加养老保障。这样的办学失去专业本质,人才缺乏核心知识和技能。主干课程确定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商业物业运营管理、物业专业英语、建筑学原理、房地产经济学、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学、物业资产评估等的本科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但是物业管理本质特征何在?这只能是“看上去很丰满,现实中很骨感”的诠释。如此的迎合、盲从,失去的将不只是自信,更有专业! 的确,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发展、行业发展需求。但这种“满足”,应该是引领性的,不是迎合性的。“985”、“211”大学的共同特征之一,就在于其骨干专业对社会发展的前沿引领力,在于其骨干专业鲜明、突出的专业本质特征。因此,物业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对物业管理专业本质的准确认识与把握,尤其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业自信。物业管理专业,回归专业本质,不迎合、不盲从,因循专业本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就是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的自信。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随着不断扩招,普通高等教育正逐渐演变成为大众教育,淡化“精英教育”的光环,步入就业定位尴尬的境地。而职业教育因其培养职业技能目标鲜明的特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受到社会普遍认同,国家也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物业管理专业,沟通能力作为核心技能之一,是以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法律法规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其专业性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物业管理专业,因很强的实践性与对动手能力的高要求,回归其职业教育本位,以能力培养为本,就是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的自信。 树立办学自信,不是空洞的理念、口号,是要以挖掘物业管理本质特征,凸显物业管理专业特征为基础的。自信,不仅表现在符合职业适应性要求的培养目标定位,更要体现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办学模式上。做到了这些,物业管理专业自是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适用,再辅之以物业管理市场强劲的发展动力所带来的丰富的就业岗位,其专业吸引力将得到充分的释放!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现代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赛前训练
培养钻研精神,钻研是专业地位提升的必由之路
2021年课题研究时,发现的另一突出问题是“师资队伍不能完全满足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需要”:院校自我认识到“师资队伍不足,专任教师专业性不够,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但教师专业提升机会少”。 课题组在与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发现,从专业教师构成看,人员数量不足、物业管理专业背景或行业背景教师匮乏、专业技能欠缺等,较为普遍。 职业态度方面,有些非物业管理专业背景教师对物业管理专业毫无兴趣,言语中时时流露出专业不对口、工作不如意且急于调离的情绪与言辞。 课程建设方面,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如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等课程的教师,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动态漠不关心、信息滞后,甚至对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有较为严重的理解偏差,教案或教学课件中沿用已经废止的法律法规、文件政策,案例陈旧过时,解读分析观念落后、用法错误,严重脱离当今现实;担任工程技术类(如房屋修缮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课程的教师不了解相关文件政策、标准规范的更新,不熟悉作业程序的基础内容;非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如公共关系、物业管理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教案或教学课件没有物业管理方面的关联内容、案例等。 科研方面,课题研究选题方向、论文选题等以教师原学科或专业为主,与物业管理关联不大甚至没有关联;教学研究课题、论文缺少联系实际的深刻思考,对教学实践指导性较少;“双师型”师资大多只是“双证书”,而不是“双能力”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其综合结果就是师资队伍不能完全满足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需要,成为妨碍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究其原因,固然有师资来源非专业化、专业地位边缘化、职称评定制度导向与专业建设应用型方向的冲突、“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缺乏专业技能考核等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专业钻研精神。其表现之一是,部分教师将出版社能否提供教学课件、教学资料作为订购教材的必要条件,甚至因教材没有配套课件就要求更换课程。连备课都已成为多余之为,这样的职业惰性,专业钻研显然已成奢谈,教师的专业素质显然与其岗位难以匹配。 教书育人,育人者应有渊博知识、高超能力的储备。而这些显然是源自专业钻研的精神与行为。马宏达若无整整5年每天7小时以上的训练量,让每一个动作刻进肌肉记忆里,练就一身“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的真本领,取得世界金牌只能是妄谈。因此,为人师者必得有专业钻研精神,并付之于行动。惟有钻研,方可建立有操守的师德,培养教师敬业立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主动发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爱岗敬业、务实诚信、循法守规等职业道德素养。惟有钻研,方可建立并完善教师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的专业素养体系,具备开展前瞻性科研能力,具备为人师表的教学能力。 最后,最为关键的就是坚持。一切成功离不开坚持。对物业管理专业而言,就是要坚持办学自信、专业钻研。马宏达持之以恒地付出才实现了从量变到质量的转变。从对物业管理内涵的正确认识出发,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坚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从物业服务企业人才需求出发,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坚持妥善处理“立足与发展”的关系;从物业管理本质属性出发,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要坚持人才管理素质和能力、服务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侧重在突出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应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为物业管理行业培养出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才能因高质量的就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职业教育、投身于物业管理专业。 自强,是吸引力之本源。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图/鲁捷 (原载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3年7期/总第6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