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从上学一直到工作,接受的所有消防教育中有关在着火时逃生的方法大致都是这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身子往外跑。其道理是,保护口鼻可以防烟,弯下腰是因烟气较热通常在高处,所以接近地面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新鲜空气,有利于呼吸和便于逃生。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学习消防知识,还是1994年春天进入物业管理行业,在北京发展大厦接受的防灾教育。课上讲师的一句话“据专业部门统计,建筑火灾死亡者中有70%是被烟熏死的”,曾引起我对火灾烟气的警觉和对救生技术的兴趣。但从业十几年,真正令笔者对火灾烟气产生深刻印象和留下深刻体会的还是在一次火灾避难体验活动中。
(图1)这次体验是在北京市一座模仿日本同类设施修建的火灾避难体验室里进行的,一条20米长的通道,人们鱼贯着从一头进入另一头跑出。通道里除了消防诱导灯发出的微弱光亮外一片漆黑,专用发烟器生成的无毒烟气弥漫着整个通道,录音机播放的专门在火灾现场录制的火焰燃烧时特有的劈啪声使你好似身临火场,笔者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跑出来后是那一拨体验者中咳得最厉害的之一。
主办方领导来安慰我,问我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我说恐惧!
毫不夸张,虽然按照提示,每个人都用随手可抓到的纸巾、领带、衣襟或衣领捂住了口鼻才哈腰走进去,可一呼吸就呛了一口,越呛越大口喘气,越深呼吸咳得越厉害,心脏狂跳不止,憋气、恐慌、无助!没走到一半人们就不管不顾地奔跑起来,随后冲了出去。
令人惊奇的是,这位领导答到:就是要让您感到恐惧!这才是要大家体验的!
自此,笔者开始关注火场中烟气的危害和中外消防管理理念的异同,从查阅资料,咨询消防局警官,看望当过消防兵的同学,拜访台湾物业管理同行到走出去时着重观察。
随着素材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笔者逐渐对火灾现场的真实情景形成了这样的理性认知:
一场建筑火灾,从火灾初起直到蔓延,在消防疏散中对人影响最大的就是烟气。这种影响作用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人的身心伤害非常残酷。
烟气的高温、遮光和强烈的毒性会使消防疏散中的人们经历热、黑、眯、呛、慌的巨大考验,会严重动摇人的求生愿望,危及人身安全。
热:火场里面的烟气就是热空气流,烟气从离开火焰时初始的几百度,在建筑内部蔓延开也仍然会保持一百度以上的高温,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受到烟气的灼热,这时人的脸部等外露的皮肤,很容易会被热气灼伤,甚至烧焦毛发。而火场里复杂的环境和人员的跑动,会把烟气搅乱,地面上也会全是烟,让你无处藏身。
如果这时消防队已经到来并开始往火场里散水降温,你可能还会面临一个新的考验,即热水的烫伤。
黑:烟气颜色的深浅取决于燃烧物的种类,化学成分越复杂,烟气越浓,毒性也越大。现代建筑因建材、内饰、家具中的化学成分较多,所以建筑火灾的烟气里通常会夹带大量物质。不但染黑了热空气流形成浓浓的黑烟,熏黑了环境,同时很高的遮光率使得火场里能见度很低。再加上在消防状态下,所有的建筑照明都会关闭,所以火场里能见度有时仅有两三米,无论你对建筑环境是否熟悉,都会造成人们在火场中丧失方位感,不知所措。
眯:烟气中成分非常复杂,其中的微小颗粒和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氨(NH3)及氯气(CL2)等都会对人眼或人眼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造成流泪、疼痛,无法睁眼,使人几乎无法站立和行动。
呛:烟气中的有毒有害成分还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等火灾燃烧时的主要产物,人在疏散过程中不可能不呼吸,而一旦吸入了高温烟气,二氧化碳就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使人呼吸急促,从而导致吸入更多烟气,同时引起头疼、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一氧化碳则是火灾烟气致人死亡的最大威胁之一,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疼、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
所以人在大量吸入烟气后会变得呼吸紊乱,行动迟缓,疲倦和狂咳不止,对事物缺乏判断,严重的会失去活动能力和知觉。
慌:发生火灾,火场中所有的人都会惊惶失措,烟气的热、黑、眯、呛就像绑住了人的手脚,让人极度紧张。特别是在火焰蔓延开后,令人窒息的热幅射和巨大的轰响,会令人更加惊恐无助,强烈的恐怖感会让人失去理智,在辨不清方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严重的混乱,出现人员挤、踩导致死伤的严重后果。
多么可怕!怪不得,就连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最怕烟!在这炼狱里,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成功逃生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呀!要不怎么那么多活蹦乱跳、有手有脚的大活人会被烟熏死呢?
但凡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希望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重演!这也是让人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去体验烟气、体验灾难的用意,我想有过火灾避难体验经历的人一定都会有强烈的防火防灾意识。
但是,世事无常,总会有意外发生。怎样做才能不管火灾何时发生、在何处发生都能够确保人们的安全呢?
早发现、早报警、早疏散,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困境。人们对火灾做出反应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察觉火灾迹象、确认火灾发生和采取逃生行动。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经验、警觉程度、环境熟悉程度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差异,在火灾初起时就能够尽早发现危险并快速逃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种时机有的时候也就是短短的一两分钟。
随时可以用上专门的装备,无论身处何处,遇险时都可让自己与烟气隔绝,相对安全地疏散。
(图2)我们在国内的高档宾馆、高档饭店经常能够见到的消防面罩就是这样,它是一种在火灾发生时专门用于安全逃生用途的民用装备。它带有呼吸过滤器,通过活性碳等材料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过滤掉烟气中绝大部分的有毒成分,让人安全地呼吸。同时它是用隔热材料制成,套在头上有效保证了头部不受热量的侵袭。整个头部包裹了起来,眼睛可通过专门的视窗向外观察,阻止了眼睛与烟气的接触。头部、眼睛和呼吸都受到了保护,让人可以安全地从火灾现场疏散到安全场所。
但是,可能是价格原因,可能是体积太大不便使用,也可能是人们的防范意识还有待提高,至今这种有效的防护用具并没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除了高档宾馆、高档饭店,笔者仅在国内一些高档的商务场所见到很少的防烟用具,(图3)这在火灾发生时只能是杯水车薪。
五、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旅居日本的朋友回国时神秘地向我炫耀一个纸巾包似的东西(图4)。见我猜不出来,就打开来给我看,是一个很大的透明塑料袋,朋友给我示范,只见他双手把着袋口在身前一挥,把袋子鼓了起来,然后往头上一套(图5)。袋子上面几行说明文字里面的日本汉字是“空气入……3分钟……呼吸……火灾时……烟……避难……携带……特殊多层……制……耐热温度150℃”,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这是个什么东西,马上抢了过来,爱不释手。
朋友讲,在日本很多地方,甚至每个商社的职员抽屉里都会有这样一个便携式的防烟罩,在发生意外时保命用。
我大受启发并为之感动,我们的“湿毛巾”如何与这简易、实用、经济、方便,适合于全民的普众防灾用品相比。(图6、图7)
首都北京正在树立世界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形象,文化名城即文明和教育发达之城,我想培育及发展现代城市管理文化和生活文化,与之相关的培训教育事业也应是其必然的组成部分吧。
特别供稿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