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物业并非一卖就乱
文/王玉珂 中关村e世界出现问题其实早有预兆,管理混乱谓之“内忧”;市场走低谓之“外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能相时而动、及时调整,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追根溯源,该项目从开业之初的租售策略就有失偏颇,失去了稳定经营的基础。那么,是不是商业项目必须遵循“只可租,不可售”的原则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简言之,商业物业并非不能卖,而是需要在规划和运营中合理地进行控制。让售后的商业物业经营秩序变乱的原因不在于“卖”,而在于没有一个良好的经营计划。只要处理得好,运营得好,商业物业也是可以卖的。 而在卖的过程中,要善于控制整个项目的走向,用整体系统性的思路思考问题,要有前瞻性,从后期的运营来对前期进行规划。商铺运营、投资回报、后期管理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商户、小投资者、消费者、开发商四者之间的关系都理顺了,才能奠定项目运营成功的基础。 租售结合再被重视 实际上,与中关村e世界相似的全部销售的失败案例在市场上比比皆是,尤其是非街铺的“大盒子”项目的产权商铺,是后期最难运营的“硬骨头”。 原因在于,如果对“大盒子”里的商铺进行分割,商场的定位就非常局限,只能做档次较低的项目,而不具备做高档商场的尺度和展示面,项目一旦要进行调整定会遇到较大阻力。比如,有的商家想占用较大的面积,租下一整层,那么就需要跟众多小业主分头进行谈判,每个业主诉求不同,谈拢的几率大大降低。 然而,商业并非不能卖。笔者认为,在中国商业资产缺乏融资渠道的当下,由于销售商铺将会快速地带来现金流,商铺探寻销售模式正在逐渐回归市场,这在龙湖等企业的战略转换中都可看出(比如龙湖推行的“金苹果计划”)。而且,围绕租售结合的产品创新、规划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更受关注:第一,租售结合可为快速扩张提供现金流支撑;第二,在三四线城市以及部分城市区域,如果开发项目规模不大,致使无住宅或公寓可卖,部分商铺的有效销售反而会带来高于住宅的可观回款。 因此,对于租还是售的思考,前提是确保商铺可持续性运营,投资者能够独立地存活。思路是可以复制的,但每个产品的定位不一样,地域性、交通性不一样,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处理。换言之,卖商业物业的思路是卖投资计划和运营计划,而不仅仅是卖一个物业。 以租促售 租售和谐 具体到销售,是否拥有一定的策略呢? 在销售型商业规划中应尽量多出小铺。一方面可降低投资门槛,实现快速去化,回笼资金,这是销售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小铺灵活机动,可以随意拆分组合,满足一些大客户的需求,同时又能圈住一般买家。当然,小也不是一味的,铺位太小可能影响到未来品牌招商问题,因此,当以保证未来用家可用的基础上适当化小为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规划销售型商业时都会将所有铺位看作一个整体来考量,对先天位置稍差的区域会引进动力点,增加广场,变被动区域为前端引领区域,尽量避免价值洼地和死角,保障整体项目铺位的均好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项目受困于“租售矛盾”的问题,若是租出去担心租金低,若是售出去则担心售价低,甚至是卖不出去。笔者的建议是,尽量实现租售同步,以租促售。选择适当铺位出租给品牌,很多投资客便会以品牌价值来衡量整体商业的价值,会看到未来投资的前景,因此增加投资意愿。比如在一条商业街引进一家大的品牌餐饮,周边铺位的投资客或是租客做餐饮的意愿就会增强,这是一种自然的市场调节。 与此同时,销售型商业物业很难摆脱经营难题,最明显的就是未来要面对各自为政的情况,很难形成聚合效应。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就是尽量将商铺卖于用家(而不是投资客),这涉及到提前规划的问题,购买客群面也明显变窄,虽然不易,但仍然可以做到。
(未完)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3年第11期/总第275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