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全球化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型城市的广阔天地。中国城市化造就了城市的扩大和增加、土地的非农用开发建设、城市设施的日趋完善、城市形象的进步改观和城市公共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园区组合、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和理念习惯的改变,同时也急切呼唤现代物业管理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现代物业管理学基础资源
实践是中国现代物业管理学的基础资源。2008年统计表明,中国城市达655个,其中地市级城市287个,市辖区人口200万人的城市36个,市辖区人口100万至200万人的城市83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2.39倍、1.59倍、2.6倍和3.37倍。城市内容和规模超前扩张,地市级城市的人口和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分别比1978年递增1.2倍和2.2倍。中国正在出现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的城镇聚集效应,大城市迅速向国际化都市演变,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城市物业总量的80%(图1)。
图1 物业管理全面覆盖的广州老城荔湾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密度高,这正是现代物业管理阳光产业的底气所在。但是,存在决定意识,实践需要理论。中国现代物业管理迈开了理论建设的步子。中国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学科或专业方向,有计划地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部分院校建立物业管理科研中心或科研所,探索学科建设,实现教研结合。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企业与高等院校实现校企结合,开创实训基地,定向培育人才,充实物业管理科班力量,改变半路出家、大龄化团队结构。物业管理作为提升城市宜居生活素质、激发潜在社会生产力的现代服务产业引起社会科学界重视,一批胸怀大局、目光敏锐的社会科学界理论研究人员和物业管理企业领导人,热情投身物业管理研究,带头走边科研边实践的艰苦探索之路,逐步编著出版一批以物业管理基本原理、实务操作、法规解读、疑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书籍文集。国家一级期刊《现代物业》等专业期刊密切关注中国物业管理事业进展,发表物业管理专业文稿,报道物业管理业界最新动态,成为物业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要窗口。2007年至今,《现代物业》一年一度举办覆盖国内并影响近邻国家和地区的现代物业发展论坛,直接参与嘉宾2,000多人次,荟萃现代物业理论成果,凝聚复合型现代物业发展力量,成为年度期待盛事和实践指导资源。
但是,就目前全局而言,仍然是理论建设落后于实践发展。紧密联系现代物业管理实际创建中国现代物业管理学,已成为时代要求和业界使命。
中国现代物业管理学的结构组成
歌德著名诗句“生命之树长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赞颂的是实践第一和理论对于实践的作用。现代物业管理需要理论,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现代物业管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结合的应用科学。作为一门立足于深厚社会实践土壤的新兴科学,其目标是通过科研和实务工作者的努力,从浩繁的专业内容、宽阔的物业区域和丰富的人群对象中进行总结、探索,研究产业的起源、成型、发展规律,从学术上对物业演变的定义、定理、规程、样式、样板进行确定,建立系统、科学的理论著述,用于指导蓬勃发展的现代物业管理事业和培育现代物业管理人。
事实告诉我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是可以相通和融合的。现代物业管理学犹如社会科学后起之秀,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科学理论交叉结合。对既已成型的科学理论借鉴、运用是自身成型、成熟的重要条件。从社会科学领域看,经典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领袖学说,还有文学、法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都应该成为现代物业管理学固本强身的思想理论基础。现代物业管理人不应该是不问政治、不懂政治的,相反,无论是业务策划还是业务开拓,都需要接触行政部门,需要政治敏锐性和科学思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表明将大幅度增加城市的地域、人口、建筑物和公共程度,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居住形式、行为模式、工作类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社会将更加需要现代物业管理,从而展示多方面的思路和机会,这种洞察力和机遇感正是基于现代物业管理基础理论。从自然科学领域看,地理学、水力学、电力学、机械学、建筑学、材料学、园艺学等,都应该成为现代物业管理学专业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仅以材料学而言,物业管理日常大量耗费用料的品种、性质、工艺,就需要运用其作为判别使用功能的原理基础。
现代物业管理学由基础理论、工作理论和方法论结构组成。
(未完)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4年第1期/总第281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