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设施管理人员来说,缩短设施的“停工期”以及降低具有特殊关键功能设施的运营风险一直是重中之重。事实上,我们可以应用行业中常见的一些最佳运营惯例来确保设施的稳定和高效运行。而如果能够将这些最佳运营方法综合在一起并合理运营,设施管理人员就能真正地实现防患于未然,将设施停工的主要诱因消灭在萌芽状态。 预先投资 降低关键设施中运营管理风险的最重要的办法即是进行人才以及设备投资:一方面招募或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员工,另一方面建立起恰当的设施监控系统。而后者则尤为重要,预先地对相关设备以及设施管理系统进行相对小额的投资,将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设施“停工期”的出现几率。无论下辖设施中出现了哪种形式的风险——温度的急剧变化、湿度过高、液体泄漏、空气流通受阻、失火、烟尘等——设施监控系统都能够使设施管理人员在“小威胁”变成“大问题”之前将其消除。 通过预先的小额投资,设施管理人员能够直接避免: ——关键设施管理数据的损毁; ——企业、公司正常运营和生产的停顿; ——更换设备以及其他硬件资产的高额成本。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对无形的成本和代价给予充分的考虑。例如持续时间较长的设施“停工期”将极大地降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积极度、挫伤客户忠诚度并对企业的公众声誉带来几乎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当对关键设施的监控管理系统进行投资时,除了需要对设施内部的各种风险进行考虑之外,还应对其他能够对设施带来直接毁灭性损失的外在因素考虑在内,例如自然灾害(飓风、龙卷风等)。尽管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性较低,作为设施管理人员,仍旧需要对设施在极短外在条件下的防护工作作出合理的安排。 很多时候,微小的“顽固性”问题会因其不易被其管理人员注意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而造成最为巨大的成本损失: ——漏水; ——化学物质的泄漏; ——过热; ——电压浪涌; ——空气质量改变(包括气压、空气构成等); ——湿度过大; ——寄生虫。 这些因素自然而然地向设施管理人员提示出另一个降低设施管理运营风险工作中的关键点:迟到总比不做好,应及时地对下辖设施进行整改。 永远不会太迟 在关键设施中建立监控系统——开展这一工作的最佳时机即是建筑设施的建造阶段,这能够实现建筑本身和系统之间的有机融合,最为充分地发挥监控系统的运营管理作用。但是对于既有建筑设施来说,进行相应整改以建立起监控系统同样可行,而在对既有建筑进行整改时,我们必须明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我们需要用监控系统加以保护的是哪种类型的设施?在设施停工期最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是什么?这种宽泛的提问经常能够带给人们十分重要的答案。例如,在飓风天气多发区域,漏水现象的监控系统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而在数据中心型建筑中,温度监控系统和气流量管理系统则是最重要的。所以,设施管理人员应该在对既有设施进行整改之前,从大局角度仔细思考出最有可能引发现有设施停工期的原因,并根据设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布局情况进行设施整改设计。 (未完) 原载于《现代物业·设施管理》2015年第2-3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