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8年06期/总第426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开放是本,改革是型,开放是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改革是开放的必然和结果。如果只谈改革,忽略开放,其实是重表轻里,本末倒置。
四十年前的改革,曾经是起因于“文革”后期穷途末路的经济困境,犹如安徽小岗村的农民,依靠生命中残存的求生意识,可以突破制度的极限,在周遭的绝望中拼出性命的一搏,动机却仅仅是希望自己不要被饿死。这样的“改革”是从生物本能的一侧驱动,才具有了万众所向的垂怜和仿效。后来所有的著书立说汗牛充栋,价值却不足常识判断之万一:这是人性的胜利,这是遍地的饥民突然看到有几个农民能从自给自足的土地上不仅是活着而且是健康地还附带一点尊严地活下来。
因此,小岗村的农村改革,与其说是出自政治发动需要而重构制度逻辑——正如无数学者后来总结的那样,不如说是卑微的生命在最残酷荒唐的危机时刻的生理性自救。这个自救的过程给予人类的启示,绝对不是制度的预先安排有多么的高明和正确,而是道法自然和尊崇人性的必然结果,是顺应社会与人心的愿景,不把意识形态的需要凌驾于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之上,而取得的辉煌成就。
随后而来的工业化改革,特别是经贸领域的改革,得益于小岗村的先行,却已经因为肚子里有食从而脑袋里有了想法,才真正有了主动开放的后知后觉式的启蒙,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正是从这个节点开始,在小岗村的示范效应指引下,万众一心,上下一致,以开放为前提,用苏醒后理性的人心,撩开沉重的铁幕,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伟业。
不会做生意?先开放市场!没有资金和技术?先开放外交!不会搞建设?先开放土地!没有知识和文化?先开放教育和资讯!
不会自己就业?先开放那些几十年来对全体中国人的身心约束!不知道自己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先开放那些中国人不敢想不准想的身心桎梏!不知道如何预判我们的未来?先开放以往不准我们讨论和不准我们知道的舆情!
如何给改革定义?改革的本质是求变,目的是通过革除积弊走出通途,当目的有待验证之前,怎么能坚信必须求变呢?有些时候,与求变对立的坚守与执着恰好才能到达光明的彼岸,因此,改革不是必然而是手段,是策略选择而非政治正确。假如从因果论来看成效,这正好就是“改革”本身的悖论——因为改革就是代表试错,代表未知而先行,只不过是主动而理性而不是迫不得已的盲动。从动机论上则难免落入既得利益者预设的陷进,看起来大家争辩的是民族大义,其实内心打的是圈子小算盘,结果不免顾此失彼,甚至强者多占,劫贫济富,导致富者不服,贫者不平,一齐怪罪于“改革”!
只有开放,才具有不可逆的必然性。在改革+开放中,“开放”才是核心驱动力,才真正带给近代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奇迹。如果“改革的中国”还存在争辩的话,相比四十年前,一个“开放的中国”则是有目共睹和众望所归。因此我们也可以也应该肯定的是,今天中国的成就是改革的成就,更是开放的成就;一个是否开放的中国,远比一个是否改革的中国更重要,正如一个人或一个群族,要开放地学习,开放地思考和开放地行动,远比是否需要改变和能够改变自己更重要。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没有正确与错误但是却有成功与失败。困兽之斗是突围不是改革,唯局部利益拆东补西最多或许是改良而非改革,没有民意基础的全民动员不是改革,奢望昨日辉煌再现历史能够轮回亦同样不是。以改革之名将既往窠臼作为撬动未来的机枢,只会导致更多口是心非的旁观者和异见者,而少有社会精英和广大民众的积极主动进取。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开放、言论开放和行动开放所能焕发的巨大潜能,才是改革大业新一轮的驱动力和生产力。 (责任编辑:djan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