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和龙头,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内容、程度、次序,是科学合理地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城市山林小区为个案,以社区社群为基础,通过基线问卷调查方法,分析目前社区居民群体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群际差异性与共性状况,以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提出改进和完善社区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思路。这有助于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效能,也有助于创建特色社区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
“社区服务”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在国外相关领域,这一称谓较少被使用。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社区服务,是指由政府、社区组织、志愿者等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区社会服务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基于此种理解,笔者认为,国外与“社区服务”涵义相近的词汇有社区照顾、社区工作等。尽管在概念上,它们的界定各有侧重,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地域范围;目的是发现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需要通过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发社区资源来达成目标。
随着国内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单位制”已经逐渐被打破,社会保障的载体则从单位过渡到了一个个微型的社区。近15年来,经过民政部的大力倡导,各地方的积极实践,“社区服务”已被证明为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方式。①而同时,对社区服务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从探索起步开始逐渐完善和系统化,怎样建立和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服务成为学者们不断关注及争论的话题。
社区服务研究在不同学科的交叉下主题和内容都日益趋向多元,不过,分析过去十几年社区服务研究的发展,笔者发现我国社区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的基本定位、发展原则、管理、社区服务中的政府行为及社区服务的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对社区服务实务的研究,我国主要还是集中在研究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等个别群体上,和国外相比比较接近,而社区内部其他群体的服务需求及比较基本没有涉及。
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近年来,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成为城市基层政府的重要使命,各地都已经探索出许多独特的经验。深圳市南山区形成了“一核多元”、“双向互动”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荣获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被社会各界誉为“南山模式”。迄今,理论界对“南山模式”的关注,主要是讨论这些良好的社区治理经验是如何产生的,但对于如何把这些良好的经验升华为系统化的制度并持续发展、丰富完善,却较少有人关注并给予理论指引。实际上,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制度的形成是同样重要的。依据制度主义的学说,要使一种新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就要使之成为一种“路径依赖”。②换言之,要让“南山模式”持续下去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就要不断挖掘制度的新内涵,培养社区成员对该制度的需求。而致力于通过进一步理顺社区治理结构、培育和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社区公共服务手段,从而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能、提高社区公共生活质量,则是增强社区治理创新制度依赖性的有效途径。
2012年11月,南山区南山街道办提出了“社区再造”的试点工作计划,旨在继续深化“南山模式”。其工作基点是在梳理分类现有街道办和社区工作站提供的、与居民直接发生关系的管理与服务事项的基础上,创新社区服务机制,整合资源,指导、引导各社区组织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围绕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建立健全外包事项的采购机制,为多样化、多层化、复杂化的社区群体提供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通过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质量使“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新制度持续发展。
南山街道“社区再造”的试点选择在荔林社区城市山林小区。荔林社区成立于1999年9月,整个社区呈东西狭长分布,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3个工业区、10个居民小区、2个机关单位和2个医院。社区居民住宅楼共92栋,住户5,861户,常住人口11,898人,流动人口6,382人。辖区工厂企业单位206家,其中机关单位2个,医院2个,是个典型的混合型社区。城市山林小区则是荔林社区新建不久的商品房小区,居民户数约3,000户。该小区居民的特点是收入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白领职员较多、家族成员分别购房比邻者较多,因此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水平较高。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调查方法,包括:对荔林社区城市山林小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小区方位、规模、结构等具体信息;与社区工作站、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居民代表一起开展座谈会,了解小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不同的居民群体的服务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47份。③
(未完)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3年第11期/总第275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