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CTV《新闻联播》2014年6月26日报道:今年以来,北京市西城区有多达353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文化体育等原本用于内部使用的设施向社会开放,允许社区居民低偿或有偿使用,这些设施包括单位食堂、体育场馆、多媒体教室以及内部停车场等。
来自北京市的这则消息,本来只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改进作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正常举措。但仔细研读该报道,我发现这样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民生方面的新闻,竟然能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播出,说明该活动具有一定导向意义。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位于人口密集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设施向社会开放,在全国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对各地物业企业而言,无疑会是一次难得的新商机。
2014年6月27日《北京青年报》对北京市西城区353家单位配套设施对外开放有更进一步的解释。报道称,一方面北京市西城区有5,000多家中央、市属单位具备相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其资源在相当时间内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西城区老旧小区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居民停车难、休闲场所拥挤、体育场馆少的问题愈发突出,而单位的配套设施向社会开放,则会大大缓解这一矛盾。
为什么说单位配套设施对外开放是物业企业的新商机?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一般而言,凡是对外开放配套设施的单位,原来都有相对固定的物业服务企业,这些单位的配套设施一旦对外开放,首先带来的改变就是物业服务的时间需要延长,如停车场、体育场所、文化活动场馆等。再者就是物业服务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如单位餐厅开放前只是面对人员相对固定的内部员工,开放后不仅就餐人员数量会大幅增加,由此派生出其他方面的物业服务如保安、环卫清洁等工作量也会大量增加。这些都无疑会增加物业服务企业新的商机,物业企业可以就此机会增加服务项目、时间或提升服务等级,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第二,根据公开报道,此次北京市西城区单位配套设施对社会开放,采用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多数是传统的由单位下属物业公司管理,也有社区与单位下属物业公司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例如西城区广内街道办与中国人民银行宿舍区的物业公司达成协议,由街道出资60万元改造设施、添置活动器材,物业公司提供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这样的信息表明,在单位配套设施对外开放的方式上,物业企业大有作为,既可以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扩大业务范围,也可以通过与社区合作共同建设和管理来增加收入,还可以针对一些商业特征比较明显的服务类型如停车场、体育活动场所等,与产权单位协商,通过物业企业单独投入或者与产权单位共同投入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服务,通过延伸物业服务链条做大物业企业。
实施开放,应密切关注与单位配套设施对社会开放相关的收费方式和宏观政策走向,这是物业企业市场化服务的基本功。改革开放越是深入,宏观政策走向与物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关联度越高。笔者注意到,北京市西城区此次单位配套设施对外开放,并非所有项目全是免费的,报道中称为“低偿或有偿”,“如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复兴门外大街6号光大大厦院内将立体停车楼提供给周边居民错时停车,居民在工作日的早7点半前、晚5点钟后以及周六周日、节假日全天,都可以进来停车,收费标准执行住宅小区收费价格,每个车位每月300元,坚持守时停车超过半年的车主,月费将降至200元”。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策点是,对于开放配套设施的单位,由于人力物力等管理成本的增加,西城区政府将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给单位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奖励,以鼓励更多单位配套设施对社会开放。
从宏观角度看,本届政府将城镇化作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察民情、访民意,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方面持续发力等政策因素,对物业企业长远发展是最大的政策利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抓住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单位配套设施对社会开放这一新的商机,非常值得物业企业思考,如再遇到商谈国家机关、教育科研院所物业服务的业务时,就有必要考察其周边居民密集程度以及单位配套设施自身的完整程度和规模等要素,以免丧失其潜在的增值机遇。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4年第7期/总第295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