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重演而个案无法再现。2002年至2009年,因跨越了《物业管理条例》和《物权法》两大物业管理基准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而成为中国物业管理事业历史上至为关键的一段时期。《现代物业》杂志创刊7年来,她所记录的代表性个案,始终如一地见证这段艰难而丰富的历史,目睹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世间百态”,感知岁月的不可逆转。
个案创造历史 我们记录个案
——《现代物业》杂志创刊7周年个案报道回顾(下)
采访/成忻 执笔/王洋
城市管理:最新鲜的滋味
——全新的试验田上最有可能长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深圳西乡街道和成都望江街道
(《现代物业》上半月刊2008年第6期,《物管进城管:一个新的制度尝试》,作者唐娟;《现代物业》上旬刊2009年第2期,《物业服务企业:城市管理的新生力量》,作者崔永亮)
这两件个案如同一对亲生姐妹,出生的时候几乎无法分别彼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容貌的差异将愈加明显。
2007年2月,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启动街道城管改革。2007年10月1日,深圳市西乡街道办与鑫梓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就花园街区试行专业化、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服务事项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城市管理委托合同,实施政府采购型的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服务费1,060万元。服务内容包括市政设施巡查管理、市政道路养护、绿化、清扫保洁、协助执法队执法等。
2008年6月,成都市武侯区政府望江街道办事处以全年217万元的价格将城管执法职能之外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发包”给深圳升阳升物业服务公司,成为了继深圳西乡之后全国第二个“物管进街道”试点。但升阳升公司并不直接参与各种工作的实际操作,而以巡查为主,巡查对象为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状况、小摊小贩等。对物,发现后立刻上报相关部门;对人则进行劝阻和教育,“万不得已”才上报执法。
深圳个案研究人唐娟博士曾三次返回西乡进行调查,她感觉整个试点的情况越来越不好下结论。在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之后,西乡街道的模式距离物业管理越来越远。“街道的治理已经向民主治理的方向发展,而街道办和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还是一年,企业基于自己的发展不会再做更多投入。街道办也面临着资金的困难。”服务内容从过去的13项合并为现在的8项。原先由鑫梓润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慈善事业而组建的“人生驿站”(主要职能是为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暂时居住并督促其寻找工作)如今独立出来注册成为NGO,物业公司不再负责。“西乡街道的改革已经开始向广义的城市治理发展,超出了物业公司服务的范围,已属于政治学层面了。”
在成都试水的升阳升物业管理公司正在计划扩大自己的管理范围。冯新文经理透露,试点一段时间后效果很明显,公司在整个项目上的收益情况基本处于“保本”的水平。2009年6月份刚刚和街道办续签了合同,将过去管理的面积由街道办辖区的一半扩展至全部,并且将保洁绿化、市容卫生和秩序维护项目一揽子承包。公司7月之后将重新调整和望江街道办的合同内容。
“当然,现在也还在探索阶段,企业也需要一定的合理的利润空间。”冯经理谈到今后的发展这样说。同样关注成都个案的唐娟博士则评论,目前成都的个案还处在深圳个案发展的起步阶段,对未来的方向并不好预测。
人物:最瞩目的标记
——不需要树碑立传,他们的存在就是历史
新中国第一个保安 胡宏荣
(《现代物业》2002年第8期,《新中国第一个保安今何在?》,作者梁志祯)
胡宏荣1961年生,毕业于深圳招商局蛇口培训中心。1984年12月18日,蛇口保安服务公司诞生,胡宏荣是最初招聘的3名保安员之一。同年12月20日,他签约到蛇口的海景餐厅上岗,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名正式在岗的保安员。
2002年《现代物业》采访胡宏荣时,他已经是广东省胜捷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此次采访中他回忆最初做保安时的感觉就是“工作性质有点像警察,但又不是真正的警察,总之很难描述。”后来胡宏荣凭着几年“吃螃蟹”来的保安经验跳槽去做了消防。2009年回访胡宏荣,他说现在依然在做消防设备的生意,但已不在“胜捷”做经理,而是成为“凯捷”和“吉安”两家公司的控股董事。
职业保安员出身,胡宏荣对物业“保安”改名“秩序维护员”并没多少意见,“物业公司和保安公司本来就是两回事。”但对于现时中全国大多数人,包括物业管理人,把专业保安和物管“自备”的秩序维护员的职能真正区分开,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徐虎
(《现代物业》2003年第4期,《劳动光荣》,作者严实)
1975年分配到上海市普陀区房管所,1985年开始了“夜间义务挂箱服务”,被当时的上海市媒体誉为“十九点钟的太阳”。1989年、1995年和2000年三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999年1月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成立了以“徐虎”命名的物业公司,徐虎任名誉董事。
2003年《现代物业》采访徐虎的文章写到“1999年初转行做物业管理”。2009年这一次拜访中徐虎说,当时1995年成立的西部集团就是以上海市普陀区房管局为基础的。所以说“转行”也不准确,“改制”倒是更贴切一些。
如今徐虎依然任职西部集团的物业总监,目前在为企业做一些测评工作。徐虎说自己还在带徒弟,几年里向企业输送了不少“小徐虎”。
2004年上海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更名“上海威斯特物业经营有限公司”,徐虎已不在公司继续挂名。
火炬手 薛荣
(《现代物业》2003年第4期,《劳动光荣》,作者严实)
1990年进入当时的“黄金行业”酒店管理行业,不想到两年后却下岗了。对于一位女性来说这样的人生起伏算是不小。1994年白手起家,薛荣组建了郑州圆方美洁公司,即郑州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前身。2003年时圆方物业已经拥有9家分公司,固定资产100多万元,员工3,000多名。这在个人创业史上算得上一个奇迹。
2009年再次拜访,薛荣回忆起2003年有很多的感慨。“非典对物业公司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很多人都离开了行业,很多的公司支撑不住,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依靠的是团队,依靠的党委和支部的力量,把员工团结在一起,并且不断壮大起来,现在我们的员工是14,000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到了郑州,薛荣跑了一棒。说到荣誉,她说现在不光是企业,整个行业都需要荣誉,这样才能被尊重和被理解。
篇外篇
美丽园:最“有名”的项目
——名字好不一定作用好
北京美丽园小区
(《现代物业》2006年第7期《美丽园小区为什么被“摘牌”》,作者苏宝炜;第11期《北京美丽园小区遭遇维权尴尬》,作者苏宝炜; 2007年上半月刊第2期《物业用房到底归谁?》,作者赵静;2008年上半月刊第2期《从美丽园事件看业委会的行为后果承担》,作者舒可心)
收录理由:
《现代物业》杂志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小区
入选《现代物业》专题策划组议题最多的小区
各种媒体曝光频率最高的小区
涉及物业管理范围最广的小区
《现代物业》个案研究采访人数最多的小区
涉及事件:
1、京城首例物业费定价纠纷胜诉
2005年5月,美丽园业委会状告小区管理公司北京鸿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虚抬物业收费标准,一审被驳回后上诉,终审裁决小区物业费由每月每平方米2.72元降为1.58元。此案成为北京首例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物管费定价纠纷胜诉案例。美丽园一时间名声大振。
2、“条幅事件”
2006年初北京市建委对2005年度北京市物业管理优秀项目进行复验,对属于“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不善”、“业主满意率低”等情况的“北京市优秀管理居住小区”予以“摘牌”。海淀区美丽园小区被摘了,房产出现贬值迹象,小区业主大为光火,在小区里拉起横幅要求业委会辞职。报道称,这次“摘牌”和2005年9月美丽园业委会出具的一份《评价书》有关。《评价书》中业委会明确提出不同意建委进行复验。小区业主认为业委会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业主大会所授予的权利范围。
3、“撤离事件”
2005年的官司业委会胜诉之后,鸿铭物业提请北京第一中院再审。同时,北京市行业协会牵头行业学者和专家出具了一份《行业专家对北京市海淀区美丽园物业管理纠纷案给物业管理行业造成严重影响的意见及情况反映》的法律意见书。2006年8月11日北京第一中院再审,维持原判。8月15日,鸿铭物业公司以“财力无法支持正常工作”为由撤离小区。美丽园陷入瘫痪。业主开始分为两个阵营,形成对立局面。北京市海淀区居住小区管理办公室9月8日下达文件,要求鸿铭物业返回小区,同时要求美丽园45天内必须召开临时业主大会,以决定小区的未来。
4、“物业用房事件”
2007年初,美丽园小区业委会被告知,海淀区建委将小区规划中的物业管理用房110号变更用途,并于2006年12月11日以住宅名义为第三人北京金泰恒业有限责任公司办理了产权证。
小区近况:
2006年12月,经过招投标程序,南京新鸿运物业公司进驻美丽园进行管理。业委会于2008年11月换届,《现代物业》采访了现任美丽园小区业委会主任王仕斌先生。“业委会交接还比较顺利。现在小区主要的任务是要把绿化、设施设备的维修工作抓起来。物业用房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另外还有一个官司正在进行当中。”王先生说。
“交接之后要对上一届业委会的财务状况做一次审计,请第三方来做。这个程序在其他小区是不多见的。”前任业委会主任雷霞说,“如果回顾美丽园这几年经历的话,我想我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把业主的共有财产的意识培养起来了。”
对于美丽园过去的遭遇王仕斌先生说:“美丽园的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时候业主要做出一些牺牲,这是很无奈的。只能希望在发展当中去解决。”
“家毕竟是安居乐业的地方,维权的事情做了不少了,最重要的还是把家园建设好。”王先生最后说。
幕后花絮
——旧梦重拾的感受和不得不删掉的惋惜
到此,个案回顾暂时告一段落。作为《现代物业》的编辑,希望能够和各位读者分享旧梦重拾的感受。
挑选个案是个考验。在七年间的84期杂志中挑选个案,最初筛选得到的个案是61个,回访之后再次筛选出28个,直到最后成文19个。每一次筛选都要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生怕最后选出的不是最合适的个案。(各位,编辑最头痛不是“做加法”——写稿子,而是“做减法”——删稿子。)面对不得不删掉的每一个有名有姓、有声有色的人物和故事,心里总是会产生一种惋惜,这种感情就好像面对一座即将要拆掉的百年老宅。如果同样是老宅子,最先拆掉的一定是那些没有名人居住过的、没有历史事件发生过的、也没有非常独特的建筑特色的宅子。然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一旦成片的“无名”老宅被拆掉,历史自然就消失了。
如前所说,回访的过程最为让人感慨。许多人调动了工作,许多小区换了“管家”,许多电话变成空号。也有许多人回答记者说:“这件事我不知道!”不禁产生另外一种想法,如果再过7年,回访14年前的事情,应该会有更多的“不知道”诞生,那时,中国物业管理一路上所踩出的脚印,就真的只能在修补过的杂志上去查找了。(提醒各位,每期杂志要认真保存!)作为这些个案的记录者,想到这里,也倍感慰藉。
可是成稿之后,竟然也没有统计84期杂志当中所记录的个案到底有多少个。
感谢七年来每一位个案提供者和研究者的辛勤劳动!
(全文完)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