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在哪?谁负责?谁赔偿?
小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严重的水灾?谁来负责?又由谁来赔偿业主的损失?随着洪水的渐渐退去,这些疑问却浮上来成为业主们最大的困惑。
“天灾加人祸”,这是从众多受访者中得到的最为一致的答案。而众多媒体的追踪报道,也让事件的本质原因进一步显露出来。从7月8日开始,作为南京本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平面媒体《南京晨报》,对这次江宁区小区水灾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7月11日,《南京晨报》把焦点锁定在对于这次小区水灾的原因分析上,报道分析指出六大原因导致了这次江宁众多小区的水灾。56年一遇的暴雨是天气因素,外秦淮河水位较高又增加了小区排水的难度,甚至出现了河水倒灌的情况,增加了水灾的严重程度。此外,这次水灾还暴露出江宁区地下管网先天规划不足的弊病,而开发商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只看重表面的景观建设而忽视小区的排水系统。对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分析,又回到了“天灾加人祸”的议题上。
在谁负责谁赔偿的问题上,许多业主认为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应该为他们的工作失职和过错买单,对业主的损失进行赔偿。不过有律师表示,并不鼓励因为政府部门在规划和设计方面存在失职行为给业主造成损失进而要求赔偿,因为从法律上来讲,政府并不是一个民事主体,很难追究政府的责任,而且要取证更是难上加难。而如果业主要对开发商提出索赔要求,首先要做好自己受损情况证据的搜集和保存工作,还要举证开发商在开发设计、施工环节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针对众多的业主质问和要求,7月11日,作为江南青年城小区开发商,南京久和置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骏代表其公司向业主公开表示:首先,作为小区开发商,他们不会拒绝该承担的责任,但暴雨带来的问题到底是谁的过错或者说谁承担多少过错,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鉴定。其次,公司欢迎广大业主提供证据,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有法可依的,他们绝不推诿。第三、公司会给业主发出公告,一方面给业主说清情况,另一方面希望得到业主的支持,一起做好救灾、减灾、防灾等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南京市房产局物业管理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南京市政府、江宁区政府十分重视此次救灾的进展情况,并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为一些受灾业主提供免费的食品、住宿,并且派人到业主家里帮助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安抚受灾业主,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为了防止灾情再次发生,水利部门和各地的防汛指挥部已经派出技术人员对各小区物业公司进行技术指导,设计规划部门已把个小区的地下管网设计施工图收集上来,及时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和规划,同时派出大量的施工人员对一些重要的排水渠道进行排查和疏通。
针对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具体责任,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表示说:如果业主房屋出现质量不合格或者漏水现象,业主有权动用维修资金进行维修,而如果是在5年的保修期内,开发商应该负责房屋的维修工作。物业公司如果在水灾中没有及时做好防汛工作,存在失职情况的话,如果业主证据确凿,也可以找物业公司进行索赔。
小区水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启示
小区的水灾,不仅暴露了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弊病,而且开发商在楼盘配套设施特别是排水系统建设上的诸多问题也得以突显。在面对诸如水灾等社区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作为事件的最先接触者和相关责任人,物业公司应该怎样有效地处理和应对,把事件控制在发展之初,进而把损失降到最低,这成了整个物业管理行业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水灾无疑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应该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应对诸如水灾、火灾、传染性疾病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小区制度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应该进一步跟上来。
据一些小区的业主反映,一些物业公司在汛期来临之前没有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在遇到汛情的情况下,也没有及时向有关防汛部门上报。等到洪水来时,才去买沙袋水泵等常备物资,而那个时候就已经断货了,这些无疑都加重了灾情。
一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对此表示:“就物业公司来说应该有紧急预案,在大雨到来之前检查各项防汛设备,而在大雨到来之后积极安排专人疏导大水,抢险救灾,这也是物业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小区地下车库等一些地势较低的范围,如果在雨季来临的当口,物业公司应该有提示告知的义务,而且在预报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对于小区的排水能力和可能出现的情况,物业管理公司也应该有告知的义务,提示业主诸如车辆等可能存在进水的风险,如果物业管理公司没有尽到这一义务,业主则有权进行相关的追偿。”
长期从事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白友涛教授对记者说:“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历来都存在重视硬件忽视软件的问题。比如今年南京社区建设就要求每个社区有不能少于26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而在制度建设方面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没有软件建设,单单只有硬件是不能建设好社区的。作为整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已经被很多社会学研究者关注到了,只是这种关注还没有发展到社区层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必然不能满足当前的社区建设状况,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社区建设中间的软件建设问题也会很快提上议事日程的。”在白友涛教授看来,
目前应该重点考虑建立和完善社区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而物业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物业公司是事件的最直接的接触者和责任方之一。这次水灾就暴露出许多物业公司在遇到这种突发事件时准备的不足和应对的不到位。业主与物业公司是一种商业合同关系,所以业主们在选聘时也应该把是否具有相对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作为一个物业公司“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来看,这样就能从根本上促进物业公司加强在这方面的工作,改善目前的制度建设落后的现状。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往往需要一次次事件发生才得以促成。这次小区水灾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关系和错综复杂的原因,也许比事件本身更具有意义和价值。如果各方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对自身的行为做出反省和检讨,能够把这样一次事件当作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各自工作的契机,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对于小区来说;无论是对于物业公司,还是对于业主来说,这都是一种不幸中的万幸。在政府有关部门、物业公司和业主的不懈努力下,江南青年城里的积水渐渐退去,而一场物业管理行业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社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改革的大幕却就此徐徐拉开。
原载于《现代物业》2007年第9期总第63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