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锐观察| CEO视野| 物管实务| 空间计划| 物管专家文集| 相对论| 发展论坛 | 培训|
当前位置: 主页 >现代物业要闻 >人物 >

《现代物业》九周年 记录历史 任重道远

时间:2015-11-16 22: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秩名 点击:
2002年,中国物业管理刚刚进入第三个十年,在经历了诞生、实验、探索和被肯定之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并迎来了后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2年,中国物业管理刚刚进入第三个十年,在经历了诞生、实验、探索和被肯定之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并迎来了后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型物业管理公司开始走出深圳,而其他地区的物业管理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特定区域的管理方式和特点。这九年也最不平静,充满了纠纷、批评甚至冲突。业主物权意识的觉醒使物业管理行业和物业管理人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审度自己价值的起点。这之间,当属2003年《物业管理条例》和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为最重要。纷扰越来越多,但道理越辨越明。如今,物业管理行业中的各种力量已经知道如何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不得不说是九年中物业管理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物业管理的重要影响,是在全民当中产生一种认知:“物业管理”不仅仅是小区“家长里短”,更是整个社会服务体系迈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体现。
  九年中,中国西部的物业管理从无到有,在西部大开发浪潮中和充分学习沿海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迅猛发展,出现了重庆龙湖物业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国际大公司也纷纷登陆该区域,使得西部物业管理仅诞生短短十几年之后,便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中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和社会价值。云南物业管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这块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土地上,2002年7月《现代物业》杂志创刊,并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九年中,为中国物业管理记录下无数的生动案例以及行业思考。
  下面让我们跟随历年来《现代物业》的主创团队,一同回顾九年中每一项不平凡的记录,以及这些记录背后值得纪念的意义。
  (按姓名首拼字母排序)
  Benjamin Taran(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学生,《现代物业》实习生):
  和《现代物业》一起工作使我梦想成真。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非常专业、智慧以及充满动力。办公环境快节奏、有趣并且可以激发创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我感到非常自在。这真的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远远超出了我来春城前对它的种种想像。我经常想念《现代物业》的每一个人。
  作为一个在新城市生活的外国人,大家对我十分亲切友善。我感谢这次经历,不仅因为我学到了东西,还因为我遇到很多对我很好的人,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我一直都很想念你们,在那个夏天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房地产和商业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很多值得我铭记一生的人。总之,我十分感谢《现代物业》和我在那里工作的朋友们。至今,这些朋友对我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感到十分幸运,十分十分幸运。
  陈建谋(“台湾物业管理大观”专栏主持。台湾华夏技术学院资产与物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笔者自2007年参加现代物业杂志社所举办的“高层写字楼物业管理研讨会”后即与现代物业杂志社结下不解之缘,连续每年参加全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研讨会,并组团与台湾物业管理学术界多位学者共同与会,启动了两岸物业管理交流的开端。而台湾物业管理专栏构想源起于笔者参加2010第三届全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研讨会,与贵社宋有兴社长以及时云总监构思如何强化两岸物业管理交流,激荡出台湾物业管理专栏以及在台湾与华夏技术学院合作举办“现代物业发展论坛——2011海峡两岸物业管理交流研讨会”。
  台湾物业管理专栏汇集台湾物业管理界菁英,探讨台湾最复杂的物业管理案例——台北车站特定专用区交九用地开发案物业管理模式,结合台湾近来热门议题:台湾豪宅共有共享设施设备点交、豪宅税、奢侈税、打房政策、社会住宅政策与物业管理关联性以及公寓大厦管理条例修法等时事热门议题,期盼本专栏促成两岸物业管理交流零距离,促进海峡两岸物业管理交流更加紧密结合。
  敬祝所有读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陈幽泓(2003年起开始为《现代物业》创作,“个案与制度”专栏主持。北京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我专门从事社区治理领域的研究,这个领域的调查数据,我们国家官方并没有提供,领域中真正去做调查研究的也比较少,但是作为个人,不要说是全国,在一个城市开展研究都是很困难的,无论是从财力还是项目实施方面来说,工作量很大。我和我的团队经过大概三、四年的调查才把北京市住宅物业比较全面的情况调查出来,给大家一个基本的概貌,最后又转化为研究成果,再通过《现代物业》发表,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研究也才告一段落。这个研究给住宅区的建设提供一个基础数据,给业主组织或者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思路或者框架,给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
  程宏(《现代物业》物业供暖问题特约撰稿人。供暖改革问题研究专家,世界银行中国供暖改革项目参与者):
  我主要关注的是供热、供水、供电、供气这“四供”领域,记得在2007年时,我给《现代物业》杂志投了一篇题为《解读中国供热改革的困境》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向杂志投稿,也是我开始关注“四供”的第一篇文章,首次刊登以后,全国很多网站都转载,因此,我所提出的供热改革建议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了。对于这篇文章,杂志社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这件事对我的学术生涯影响很大。
  盖爱东(《现代物业》官网管理员、特约摄影师。物业管理经理人):
  本身我就是从事物业管理这个行业,与杂志长期交流,也是我学习的一个途径。杂志内容很丰富,尤其是台湾地区和一些国外的先进区域的经验的刊登,我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通过和《现代物业》的认识和交往,我结交了朋友,开阔了视野,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也积极向朋友推荐杂志,受众越来越多,杂志的作用就越大。
  Guido(古巴哈瓦那大学留学生,《现代物业》实习生):
  宋社长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媒体应该作社会善意的监督者。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现代物业》凝聚了许多有高度认同感的读者、作者和杂志社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这位“善意的监督者”的形象愈发完整和具有感染力,黄溢能和陈建谋等作者的加入更有力地说明香港和台湾地区对《现在物业》杂志的信任与赞赏。在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之后,相信《现代物业》将会成为专业媒体的指向标。
  贺云华(自2003年起为《现代物业》写作,“物事评论”专栏主持。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重庆物业管理问题资深专家):
  我本身就从事物管行业,在重庆我是“看着它长大”的,对于这个行业有感情,所以我会有更多的愿望要进行写作。《现代物业》杂志一直都在成长,同时我们也跟杂志一起成长,编辑部的主要负责同志经常和我联络,我们合作很愉快!
  黄安永(2004年起为现代物业杂志社学术研究伙伴。东南大学物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现代物业》杂志在不断发展和成长,在理论水平和热点问题讨论方面都比较深入,这必然引起我的高度关注;另外我与杂志社的社长和编辑都彼此信任,我们共同探讨问题,我就把杂志当作我和我的研究生发表文章的窗口。
  起初我不了解杂志,记得有一次杂志社向我约稿,当时我在北京出差,给我打了三个电话,在我回到南京后又认真跟我探讨,杂志能对一个作者这样关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编辑注重这个行业发展的热诚和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我,所以那次用稿的文章,我回南京后一周就立即发去了。
  物业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三十年,有良好的开端,但是在社会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这对于我们研究物业管理的老师压力很大,希望能通过回顾物业管理三十年的经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黄显能(香港特约撰稿人。英国特许房屋经理学会亚太分会总经理):
  与《现代物业》杂志接触始于2007年,我应邀于该社在昆明举办的物业管理研讨会中发表专题报告。其后两个机构联系不断,并且在不同的地点和场合,与宋社长及杂志社的职员见面。本会是英国一个与房屋有关的国际性专业团体,《现代物业》是在国内出版与物业管理有关刊物的机构。维系我们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机构的友好关系,除了工作同属于物业管理的范畴外,最重要是我们对“专业”的重视与坚持不谋而合,并以此为工作守则。作为物业管理刊物,《现代物业》的流通性与权威性毋庸置疑,杂志的内容丰富而广泛,编审严谨,版面设计灵活美观。从一份刊物的角度看,《现代物业》的出版素质,完全达到“专业”的水平。届此杂志社庆九周年,祝愿《现代物业》坚持信念,精益求精,继续“专业”的路。
  黄溢能(香港特约撰稿人,特约评论员。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人文及法律学院教授):
  自从第一次投函《现代物业》,光阴飞逝,转眼已经三年。多年来,我每期看《现代物业》,没有间断。杂志制作认真,文字水平高,对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言论都兼容并蓄,这种执着,9年如一日。踏入第10年,衷心祝愿《现代物业》未来发展蒸蒸日上、再创高峰!引导扶持大中华物管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物管行业运作水平,使行业得到有效的规范,推动物业服务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祝《现代物业》生日快乐,文思进步!
  Joanna Yu(“加拿大物业管理志”专栏撰稿小组成员,“物业经理的烦恼与快乐”专栏作者。加拿大注册物业经理,加拿大XTERA物业管理公司总裁,加拿大华人物业管理协会创会会长及永久名誉会长):
  和《现代物业》的结缘,首先要多谢中国社科院的李国庆博士,2009年初在多伦多大学当访问学者的李博士,参加了加拿大华人物业管理协会的论坛,我因此有机会与李博士交流中加两地物业管理的心得。庆幸的是,因李博士的牵线,2009年10月起,我加入到《现代物业》加拿大专栏的撰稿小组,还在11月的“现代物业发展论坛”北京高层写字楼与商业大厦研讨会上介绍加拿大物业管理系统和制度,这绝对是难得的宝贵机会。
  2010年10月起,我的“物业经理的烦恼与快乐”专栏推出,栏目里把在加拿大物业管理工作中有趣或令人深思的故事与国内的读者进行分享,希望以不同经验教训心得互勉,促进同业交流。
  最让我欣喜的是,因此我认识了宋有兴社长,他的敬业乐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他的得力干将让我明白《现代物业》杂志以及他们举办的论坛、会议等活动为何屡屡成功,更让我相信,《现代物业》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李国庆(“加拿大物业管理志”专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我在2008年的时候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调查了加拿大的物业管理制度,发现和国内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基本的理念也都不一样,在中国发生的这些事情在加拿大都没有发生。所以说物业管理在中国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在加拿大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也是定位的不同。回国以后我也就策划了这个专栏,旨在将加拿大的一些物业管理经验与国内行业内的人士分享,对于国内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借鉴和启示。《现代物业》我很喜欢,它及时地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案例的分析,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实际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操作人员都可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李季平(《现代物业》特约时事观察员。资深媒体人,关注社会制度改革):
  在我国,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新行业,因为我本身就是做媒体的,所以对此比较关注。这个行业是随着社会的革新发展起来的,跟城市生活关系很大,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就不可能有物业管理。《现代物业》杂志比较有权威性,相比较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主办的《中国物业管理》杂志来说,在指导性上有不足,但是在业务上是领先的。杂志在稿件的选取和把关方面都比较严谨,我曾经有两次因为表达方式上不清晰,工作人员都联系我进行修改,这点不像其他新闻单位。
  李云亮(“物权”、“说文解字”专栏作者,2007-2008年创作“物业管理的界外思考”系列文章。独立学者):
  我当时(2007年)觉得在这个领域里面,有些基本概念还没有弄清楚,是比较混乱的。从文字的角度来说,比如面对同一个单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从业主的角度和制定政策的人来说还是不一样的。我写过两个专栏,第一个是系统地写,但是发现里面的一些细的东西还是要说一说,所以有了“说文解字”。从我研究的角度把基本概念给解释清楚,尽量客观一点。“说文解字”原来就想着就是“解字”,但是太过于单调,所以也加上了“说文”。目前行业内的规则没有制定好,关键还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理念没有弄清楚。
  看《现代物业》,觉得面很广,结合了国内国外的一些东西,让人的思维开阔一些,特别是一些境外的经理写的文章,这些都是很值得看的。
  李钊(自创刊起长期担任“举案说法”专栏主持人。法学专家、讲师):
  当时我在一些培训学校讲解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高度抽象,很多学生表示难以理解。所以我就结合案例来讲,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举案说法”中的很多案例也是在讲课中提炼出来的,大家都比较关注。在杂志上发表也是一样,受众就是我的学生,我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我也非常赞成通过案例来讲解一些知识,这点跟杂志的风格不谋而合。我一直很支持创办杂志,因为杂志就是要集众家之言,百花齐放。《现代物业》杂志给我的最大一个感受就是杂志不回避敏感问题,敢讲,大家尽可畅所欲言。越回避越遮掩反而不好,把问题说清楚了大家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梁晓东(自2001年内刊时期起为《现代物业》特约撰稿至今,“物业管理的政治经济学思考”专栏作者。资深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
  当时我也只是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出来,毕竟物业管理是西方的产物,跟中国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冲击,还没有完全地融合起来,所以说用政治学的东西去解释物业管理某些方面是解释得通的。但是现在,物业管理也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了。回想当初写文章的时候还是比较自我的,考虑问题更多的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的,以前理解不了的现在可以理解了,当然那个时候还是比较有激情的。
  廖小斌(“物管传奇”专栏组成员之一,主要执笔人。资深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
  创办这个专栏最初是宋社长提出来的,这也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及物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当时物业管理由于业主-维权意识的空前高涨面临很多困惑。套用一句经典名言便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对绝大多数的物业管理人来说,却是一个充满困惑的时代,在这个时候更需要一些充满激情的东西来激励。当时又受到了崔永元的“电影传奇”的启发,就有了“物管传奇”。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有两种:一种享受整个过程,享受物业管理带来的快乐,享受经典小区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另一种感受又是无奈,在我接触到的这些中国物业管理做得最好的小区时,同样能感受到他们做物业管理的辛苦与无奈。
  倪斌鹭(“举案说法”专栏主持人,主要作者之一。法官):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好,我当时身边接触到有关物业管理的案例也比较多,比较新颖,于是就利用法规法律对这些案例进行剖析,想要给读者一些启迪。目前最关注物业管理企业营业税的问题。杂志一直在不断创新,报道也很详尽,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毛志远(特约记者,“物管传奇”专栏组成员之一。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
  我也就是把平常生活中一些好的想法和工作经验以及困惑总结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或者互相借鉴,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开始写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感受在杂志上发表感觉到很欣慰,也是很兴奋的事情。《现代物业》是一本很具有实用性的杂志,比较符合物业管理一线人员的需求。
  沈克明(“中美物业管理比较学”专栏作者;“链接”栏目主笔。美国资深物业管理专家,本刊特约观察员):
  《现代物业》在中国西南的一个城市办刊,9年来,自负盈亏,能在物管与媒体中站稳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的感觉,成功因素有三个:编辑部十来个人拧成一团,不讲究职务高低,只注重创意价值;第二,保存经典栏目,开辟特色版面,跟上了时代与行业的节奏;第三是编辑谦逊,我在国内当过记者编辑十余年,在美国管理物业又十余年,尽管我给贵刊写稿不多,编辑与我也常会交流意见,我的看法会拿到编辑部讨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建立在写稿与用稿之间,编辑用心去听取作者、读者意见,要做到这点不容易。
  苏宝炜(“现代管理”专栏作者,迄今连载三十四期。资深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出版多部物业管理研究专著):
  我跟《现代物业》合作很多年了,在写作专栏以前只是把我做企业过程中的一些特别的案例拿出来资源共享,没有什么体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思路,想起一个写一个。但是后来在做“现代企业”(“现代管理”原称)的时候,相当于把这种思路进行梳理,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形成一个体系,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不会觉得零散。作为一个企业,很多的事例,不管是从管理者还是中层员工、基层员工的角度,都可以在“现代企业”这个栏目里面得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杂志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所以也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物业管理行业里的一线人会遇到很多的事情,可能发生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我就是想着借着这个机会把我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写出来,在总结的过程中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提高。《现代物业》作为行业内的主流媒体,写的东西都是很实在的,用案例来讲远比空洞地说容易让人接受,让某些想得到专业信息的,想听到一些真话的能够如愿。除了媒体的报道,杂志社还举办了很多的论坛和研讨会,确实意义也比较大。
  王成(“加拿大物业管理志”专栏撰稿小组成员及专题报道撰稿人之一。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物业经理):
  首先要感谢《现代物业》杂志和宋有兴社长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交流平台,使我有机会与国内的同行就物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交流和探讨。早在2007年就打算把自己多年来对加拿大物业管理的体会、理解和经验与国内同行分享,以便能为国内业界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些许借鉴,但此想法一直未能成行。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当时在多伦多搞调研的中国社科院李国庆研究员,他对我的理解深度和想法十分赞赏。经牵线搭桥,并在宋有兴社长的鼎力支持下,贵刊于2009年开设了加拿大专栏,我进而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在与贵刊的交流中,十分敬佩编辑部同志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里特别要感谢编辑部,正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在专栏结束后又陆续写了几篇专题文章。
  王占强(特约记者,特约时事观察员。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物业服务指导中心官员):
  给《现代物业》杂志供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在写作时搜集资料,看别人的观点,这也是我对行业思考的一种途径。我有收到编辑部汇编成册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案例,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现在物业行业呈现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怎样从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走向健康有序的状态,行业最终的走向和发展问题是我最关心的。
  翁国强(2003年合作成立《现代物业》上海分部,“第一手”专栏主持人。上海同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值此《现代物业》杂志公开发行九周年之际,谨向我的好友宋有兴社长以及他的同事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新千年开始,伴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理论研究之风的兴起,物业管理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有影响的专业杂志并不多,只有《中国物业管理》和《住宅与房地产》。前者引领着中国物业管理的方向,后者代表了深圳物业管理的成功和经验。在一次著作权之争中,我结识了《现代物业》,立刻被它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办刊风格所吸引,也被宋社长作为业外新闻人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深邃洞察和对行业理论研究的执着而折服。于是,便有了上海分部,便有了杂志理论研究专栏——第一手,更有了我与杂志的不解之缘和与宋社长长达九年的友谊。
  吴宪生(2003年起为《现代物业》创作,特约撰稿人,时事评论员。物业管理市场及企业运营长期研究者,职业经理人):
  我觉得杂志思想比较开放,在上面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杂志更多地是从市场角度冷静地观察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业管理市场进行展示。宋社长和编辑都会主动与我交流探讨,这是其他杂志做不到的。行业如果不做市场化是很难发展的,主管部门应该从这方面进行引导,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调控。另外,从行业的角度讲,物业管理公司怎样把自己做好,赢得业主的认可,这也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向阳(“无冕无王”专栏作者,著有“在小区管理处的日子”系列连载故事,前后超过四年,后成书于《中国物业管理真相》。资深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
  当时(2003年)我对物业管理这个行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感触,于是就在网上写了几篇文章,没想到反响还是挺大的,有很多读者在下面跟帖。《现代物业》看到以后也跟我取得了联系,于是就有了这个专栏。对此我也很感激《现代物业》给我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觉得《现代物业》很不容易,不容易在于在西南这么一个不发达地区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办一本物业管理的杂志,在全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而且这么多年下来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定位,很了不起。
  叶天泉(于《现代物业》创刊初期即发表多篇理论研究, 著作与调查报告。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著名物业管理理论研究者和政策指导者):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国一份比较有影响的杂志,是现在中国物业管理方面办得最好的杂志之一,杂志包含了物业管理公司、政府部门和业主三方面的内容,物业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三方面的协调一致,杂志则充当了这三方面的交流平台。虽然我现在离开了物业管理这个行业,但是因为我热爱它,我一直十分关注和努力为这个行业做一点工作,所以只要是杂志需要做的,我都义无反顾地为杂志撰稿。我每期都关注,我认为它从创刊到后来的改版,从版面到内容,从理论性到实践性都对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意义,杂志创办后能发展到今天并且越办越好,这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如果全国所有的物业管理杂志都能像这样的话,那么对整个行业的把脉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正本(于“第一线”及“低碳时代”栏目著有系列物业管理工程技术改进方案。高级工程师,已退休):
  我就是想在物业管理这个领域如何加强其科技含量,这个很重要,于是我开始了写作,写了对大家有点用的话也是我最大的快乐。写作之后,有的读者看到我的文章,通过杂志社找到了我来跟我交流,我觉得这个挺不容易的。因为很多人对物业管理这个行业还不是很理解,其实它的科技含量是相当高的,一些事故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避免的,另外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节能,比如说高层建筑电梯的耗电相当大,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现代物业》登了我的这些文章,对于我来说,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至少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周葆华(《现代物业》编辑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与物业管理处处长):
  《现代物业》杂志创刊9周年,立足本地,面向海内外,视野宽,善思考,成为全国物业管理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媒体,是云南物业管理的骄傲。自创刊起,杂志与主管单位长期互动,云南物业管理长足发展,适逢中国物业管理三十周年,祝愿刊物百尺竿头,立足新形势,助推全行业!主管单位将继续加强同行交流,积极培育行业先锋,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1年07期/总193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运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5号富海中心2号楼1503室 邮编:100088
客服:010-58403431 移动:15810208746

采编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北京路(北站)SOHO俊园大厦10栋2单元3210室 邮编:650224
客服:0871-65700710 移动: 13708860992
E-mail:xdwy200175@126.com xdwyfm@126.com
Copyright © 2011 云南现代物业杂志社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滇ICP备130005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