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
《现代物业》2012年10月报道,2012年9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通知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规定,为提高社会消防安全专业化管理水平,保证消防安全技术服务质量,两部委制定《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
注册消防工程师分为高级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和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中明确,该规定适用于依据消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从事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安全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对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实行注册执业管理制度,取得一级、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经注册方可以相应级别注册消防工程师名义执业。除可使用“注册消防工程师”称谓外,注册消防工程师还享有在规定范围内从事消防安全技术执业活动;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行为提出劝告,并向本级别注册审批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获得与执业责任相应的劳动报酬等权利。
同时《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对“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也作出要求,包括对编写消防技术标准、独立撰写并公开发表专业著作(论文)等都明确了具体的要求。该认定暂行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消防维护一直是物业管理公司职责内的重要事项,在《现代物业》的数据库中查询,迄今为止刊登过有关消防的文章共有679篇,数量相当惊人,并对例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均有过重点报道和评析。
消防工程人员认证制度,此前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之。旅美资深物业管理专家沈克明在《纽约市商业楼的消防规则一二》(《现代物业》2008年第5期)中介绍,纽约市的消防证书有十八类,从事什么工作就要什么证书。商业大楼的管理人员必备很多类消防证书。楼宇超过6层,大楼里必须安装自动喷水与消防水管系统,在该公寓工作的员工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持有维护检查这套自动喷水与消防水管系统资格的人。台湾物业管理学者高贤松提到,在台湾从事消防安全设备之设计、监造装置及检修工作,依台湾“消防法”第七条规定,应由经官方考试及格取得执业许可之消防安全设备师为之,消防设备士仅能从事装置及检修工作以使得消防安全设备能于火灾时及时发挥作用,学校之管理权人应委托消防设备师或消防士每年定期检修其消防安全设备1次,其检修结果要依限报请当地消防机关备查,消防机关得视需要派员复查(《校园消防安全之省思——介绍台湾有关维护校园消防安全之做法》,2009年第1期)。
《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的出台也入围了《现代物业》评选的“2012物业管理十大事件”(2013年第1期)候选名单,编辑部在评选中提出入围理由是:旨在提高社会消防专业化管理水平和社会防控火灾能力的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可以认为是制度性防灾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
家e通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2012年,深圳市住建局开始“智慧社区”的试点,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引进由深圳家易通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家易通达”)开发的“家E通”软件系统。该系统的前台主要包括的功能模块有生鲜蔬果、快送便利店、便民服务、铂金管家、报刊新闻、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后台登录,可以对前台的信息进行反应和反馈。“家E通”的主要商业模式在于,由软件公司替物业管理公司开发一套社区电商系统,在物业管理公司经营产生收益后按照约定比例双方分成。(《移动互联时代的小区服务链——家E通在深圳红树湾的一次试验》,2013年第10期)
但“家E通”并非惟一的智慧社区模式,广东碧桂园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江在《碧桂园如何构建智慧社区服务》一文(《现代物业》2014年第4期)中亦介绍了碧桂园智慧社区的八大平台:在线购物平台、智能安防平台、管家服务平台、物业服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家庭百科平台、休闲娱乐平台和智能家居平台,基本囊括了社区业主的基础生活需求,为公司多种经营打下基础。
实际上,早在2009年,《现代物业》就对“虚拟小区”有过探讨。高丹桂在《探析“虚拟物业小区”管理——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研究》(2009年第1期)中提出,“虚拟物业小区”管理是一种形式新颖、业主参与性强、交互面广的管理方式,它能够有效弥补物业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物业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业主的满意度。但是“虚拟物业小区”管理不是将传统的物业小区管理进行简单的网络搬家和网上移植,而是社区主体在虚拟文化环境中通过社区交往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利于业主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及时披露物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创建更好的实体物业小区。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在近两年内的迅猛发展,“虚拟物业小区”的内涵逐渐被“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所代替,本刊评论员高见指出,从物业管理企业的角度看,“智慧城市”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居民获得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人们能够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社会各组成部分能够更高效地运转,这恰好与物业管理的本职——对物业的管理与对业主的服务有很多契合之处,也为物业管理行业展现了新的商机。(《“智慧社区”是部分企业的转型方向》,2014年第1期)银湾物业董事长胡祝帮也提到,通过智能终端和平台,实现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整合式发展,将物业管理公司平台化,形成大的物业管理公司;而原先小型的物业管理公司则成为该平台上专业提供保安、保洁、保修、绿化的单位。物业服务被社区服务所替代,传统的物业管理被智能物业管理所代替,就好比传统手机被智能手机所代替一样。(《跨界思维与银湾物业“1+N”》,2013年第11期)
对于“家E通”平台,家易通达董事长张践认为,首先是要可靠,安装终端之后没有客户粘度或者体验感很差再也不去用,是非常失败的;有了商业的粘度,还要解决售后问题,才会成为一个好终端,整个系统才会有它的意义。
保安加班费
当前物业管理行业仍然处在劳动密集型的状态下。物业公司的保安员人数众多,其工资待遇成为物业管理成本中的一大项。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逐年上调又不间断推高了这项成本。例如,2011年4月1日起,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从1,120元调整为1,28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9元调整到11元。1,280元是指职工净到手的钱,不含加班费、保险及福利,这就意味着要让职工拿到1,280元净工资,企业则需承担2,000元左右的费用。(茅茂春,《三大主因或助推上海物业市场再度洗牌》,2011年第12期)
因此,许多人提出了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保安员配置的方法来控制成本。例如黄继锋提出,对于居住小区,除了特别高级或特殊的住宅区,一般小区大可不必又站岗又巡逻。现在的住宅都设有防盗门,甚至单元防盗门,底层加装防盗窗,有的小区还有各种智能安防设备。所以,只要公安派出所、居委会等能各负其责,发挥应有的作用,住宅小区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并不一定需要专业的物业保安来防盗防窃、维持公共秩序。物业公司在普通居住小区可不再实行保安管理。(《降低保安费用可大幅降低物业服务成本》,2008年第6期)
毛志远、喻建松在实际管理中发现,尽管各项目物业中心为相应的门卫岗和巡逻岗制订了诸多的职责和流程,但很多职责和流程似乎只是形式上的,其作用并不明显,特别是门卫岗。因此减员增效的办法,首先就是要启用门禁系统。解决人为造成门禁系统损坏的问题,可在门禁系统对应区域增加摄像头。门禁和摄像头的配合使用,可替代门岗保安员开关门的职责。门岗保安员既可以在业主早晚上下班高峰时间段,为业主值勤站岗,又可以在人流量较少的时间段,巡视和检查组团状况,代替巡逻岗保安员的职责。(《控制物业保安服务成本的实践》,2009年第1期)
贺云华则认为,项目较小时,必须强调一专多能。成都一些公司的保安兼职电工,薪酬兼得。这种就近兼职,一岗多职,减人增效增薪的办法是值得提倡的。(《重庆物管薪酬偏低的症结与出路》,2010年第4期)
对于保安员加班的问题,倪斌鹭提出,国家对部分从事保安等非生产性工作的人员实行的是不定时工作制,即不以8小时工作时间确定薪金,企业另以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其他考核标准来确定劳动者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对不定时工作者来讲,正常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很难界定,所以除法定节假日外,一般不存在支付加班工资的说法。保安工作,有的上班两天休息一天,有的工作全天休息一天,很难确定什么时段为加班时间。如保安员工认为单位安排的工作时间不合理,可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提醒物管公司,保存好上下班记录,有意识地对工时做书面整理,如与一同上班的同事相互打考勤卡等方式保存证据,以便日后万一维权之需。另外,物管公司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学习,要签订明确工作性质的劳动合同,并报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同意批准,以免由于认识不全面而产生劳动争议,影响物管公司与保安员的关系。(《“不定时工作制”下保安员加班费如何约定?》,2012年第11期)
现代物业发展论坛
“现代物业发展论坛”是现代物业杂志社面向全社会及海内外专业和从业人士推出的大型系列活动,其宗旨是通过研讨、讲座、培训等各种形式,交流、总结和推广在住宅物业管理、商业物业管理、工业区及大厦物业管理、国有资产后勤物业管理,以及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物业管理等现代物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先进理论和先进思想,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民生为本、社会和谐、崇尚科学、普及物权的良好愿景,迄今已成功举办近20届。
2014年度现代物业发展论坛将于2014年8月16日-17日在北京举办,其主题为“物业管理智慧启程——体验经济时代下的物业与设施”。
有关历届现代物业发展论坛的详细报道有:
《博弈 共赢 共存——记“现代物业发展论坛·物权法研讨会”》,2007年第6期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国际研讨会实录》,2007年第8期
《创新 务实 发展——现代物业发展论坛·高层写字楼物业管理研讨会纪实》,2007年第10期
《物管振兴 教育先行——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实录》,2008年第6期
《商业物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业发展论坛·掘金商业管理高峰会”启示》,2008年第8期
《后勤总动员——记“现代物业发展论坛·后勤社会化与物业管理”研讨会》,2008年第12期
《成都攻略 破“危”为“机”——现代物业发展论坛·就业危机下的物业管理教育研讨会》,2009年第5期
《迎接复苏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物业发展论坛·高层写字楼与商业大厦物业管理研讨会报道》,2009年第12期
《物管教育十五年——第三届全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研讨会》,2010年第8期
《跨越历史的产业契机——记“现代物业发展论坛·2011海峡两岸物业管理交流研讨会”》,2011年第9期
《准备好了?——2012现代物业发展论坛财富与机会特别报道》,2012年第8期
《东亚地区物业管理再认识——2012现代物业发展论坛财富与机会特别报道》2012年第8期
《物业管理开疆拓土的新时代——2013现代物业发展论坛特别报道》,201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