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当地居民对于部落图书资讯站之应用不热络,无人从该处获取有关防救灾方面之资讯。研究发现有部分设有网站(页)之相关部落图书资讯站、学校、社区发展协会有彼此外挂之情形。从“乡公所”、学校、社区发展协会、“村办公处”、图书资讯站所设置之网站(页)整理来看,偏远部落社区虽然其有先天上人力、物力、财力之不足,但是可以从“整合”的观点作为考量,社区资讯人才相互支援,不各自为政,以解决人力、经费不足之窘境,以现行社区内学校、社区发展协会、“村办公处活动中心”、图书资讯站的场地,采多地点、多场次、分梯次亲子教育方式,先从教导部落社区居民使用资讯设备着手,当资讯设备使用习惯后,无论是推行一般知识教育或是灾害知识教育,皆能获到极大效益。
第三、学校与部落图书资讯站内有关资讯设备是较多的地方,然部分学校与图书资讯站和社区民众并无密切的互动,甚而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尚有许多民众不知社区内有图书资讯站者,因此,尚有加强宣导与运用之空间。社区部落亦可组织资讯义工团队,请求当地“村长”代为调查,当地人士或学校老师有无意愿协助办理相关资讯教育,亦可协请大学资讯管理学系、职业学校资讯管理科的同学下乡担任志工,并协助社区灾害资讯系统之教育,将防救灾观念深根偏远部落社区,达到资讯传播目的。
第四、从灾害防救通报体系观之,灾害发生时(后),皆为第三层级查报向上传递讯息,有必要充实最基层之通报系统。经观察第三层单位,不论设备及人力均远不如上层单位之人力及设备,要落实社区防灾或是社区抗灾、救灾功能,社区灾害资讯系统设置于防救灾体系第三层有其必要性,透过系统整合机制单一情搜、传递窗口,进行灾害回报资料及新闻传播资料进行研判整合之工作,逐级回传(报)至第一层级防救灾单位,避免多头马车,导致灾情传达错误或不畅通。并参照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及日本防灾知识网站之概念,以社区灾害资讯系统为主轴架构社区灾害资讯教育网站,紧密搜集历史灾害影像、资料、经验、解说(释)等,制作、分享灾害资讯教育,并透过各社区防灾资讯系统之互通,充实教育内容,吸引社区民众之阅览率,使社区居民点选阅览“乡公所”的网页变成是日常生活获取所在地资讯管道的一部分。
第五、偏远部落社区居民获取防灾知识的主要管道乃是“电视媒体”,次为“报章杂志”,再次为“亲友口述”得知,依序是“村长”转知、学校、教会等。所以有关资讯的提供除维持传统资讯提供方式外,应使所有的内容和应用服务,都能透过各种不同的管道,如电脑、电视、收音机、手机(3G、GPS、GPRS)、有线、无线、卫星方式获得,也唯有官方在规划资讯应用发展上考量偏远部落社区之状态而予特别规划,优先训练部落中之各领导人,不以都市人的眼光作决策,防灾效益方能真正发挥,达到降低偏远部落社区所产生之灾害风险。
五、谢志
本研究的执行感谢各受访部落之图书资讯站、社区发展协会、教会、学校、“派出所”及部落教室的协助与支持,在此深表谢忱。(本文作者要求将其稿酬捐赠四川灾区同胞,本刊编辑部已向中国红十字会代行善举。)
(王圣铭:台湾台东大学;陈富美:台湾东华大学;张李来:台湾花莲玉里荣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行政院研考会”,“数位台湾计划——偏远地区政府服务普及计划”,http://www.etaiwanexpo.nat.gov.tw/government/01about/abo_c02.asp?bull_id=208。
[2]“行政院研考会”,2005年数位落差调查报告,2005年4月。
[3]“资策会”(Focus on Internet’s News and Data,简称FIND)/“经济部技术处”,“创新资讯应用研究计划——台湾地区网际网路用户数调查”,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40。
[4]约翰·奈斯比特(1984),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10个新方向,第一版,华纳图书有限公司,纽约,纽约州。
[5]埃尔文·托夫勒(1980),第三波,佰腾图书,纽约,纽约州。
[6]FEMA,联邦紧急管理总署(2000),操作手册,美国救灾反应队信息与计划分部。
[7]全球灾难信息网络组织,2005,“什么是GDIN(全球灾难信息网络)?”
[8]柯春旭、郑淑玲、叶瑞峰 (2004),地震灾害防救知识管理模式之先期研究案,“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委托研究报告书”。
[9]王圣铭(2003),主题式灾害空间知识管理之先期研究,“国科会”管理学门二成果发表会论文集。
[10]徐廷兆(2004/2),偏远地区资讯服务推动现况,研考双月刊,28卷1期,pp105-106。
[11]张维安、胡嘉志、陈仲伟(2001/12/27),网际网路与灾难复原:以921震灾为例,第四届资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