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业/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国际研讨会
主题十二:社区公共服务
时 间:2007年6月25日 上午10:45——12:20
地 点: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王建勋:不好意思,我充当一次不合格的主持人,我叫王建勋,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我们今天这一组有四位发言的老师,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社区的公共服务。
我们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是15分钟,这样大概要用1个小时左右,剩下有半个小时我们用来提问问题和回答问题。下面我们请第一位杨永年先生发言。讲社区的经验、建立,灾难应急小组的战略。
杨永年:大家早上好,我的名字叫杨永年。能坐下来畅所欲言的发言,这次我的发言命题是灾难应急小组的社区经验,用英文写的文章,所以用英文来发言。应该介绍一下我的发言稿。
这是一个救济救灾小组,缩写为DRG。这是我们的DRG小组以及如何培训当地的居民?作为这些重要内容都涉及到了DRG暨灾难救济小组。
我这篇论文本身讲的就是如何进入社区?如何建立DRG小组?不仅仅需要建立起小组,同时也应该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我们的社区成员和DRG小组开展演习,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自救,遇到灾难之后可以救助别人。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开展研究的背景。物急了(音)社区是一个很短的社区,对社区来讲,你们中国的社区这个词的定义非常不同于我们,他的意思是说,像单位组织结构一样,但是在台湾这个词定义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我个人认为,他这种社区也可以看作成经济上的社区。
这篇文章写的是台湾比较保守的社区,而且他们的人口很少,有200多户人家,他们在社区做哪些重要的事情?一个是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公寓。第二生产有机化肥。实际上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开始研究,因为台湾发生了一个“921”大地震,非常大的,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大地震,有不少人死亡。但是(英文)就是由于发生了泥石流,在泥石流的发生后,当时社区有很多房子都倒塌了,而且还有九个人被埋在泥石流当中,100多间倒塌,被泥石流摧毁。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央政府有一个“921”重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邀请我帮助当地的社区建立救助小组。因为如果泥石流再来的话,这些居民应该能自救,并且很快的救助别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开展了这样的研究?这是政府让我们这样做的。
我的研究报告是讲物急了(音)社区人们如何组织起来,并成立了灾难救济小组,他们既要救别人,然后又要自救,首先救助别人,然后自救。
还有另外两条重要的内容。一方面社区内部组织起来,另外一方面要同其他外部的社区建立关系。我帮助DRG,帮助当地社区逐步的学会如何自救以及救助别人的过程。我有一个助手帮助我一起建立这样的项目小组,一起来做培训,以便他们建立自己的自救小组。这也是我们的所做的安排之一。
我们这样做,主要的目的如下。
第一我们的项目小组必须亲身到社区去访问,我们同他们所做的项目部一样,他们可以进入社区,并且得到社区的配合,因此社区本身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而且他们还有机会和当地社区领导人对话。当然我们也应该定义,谁是社区领导人?所以实际上在社区当中,既有一个正式领导人、一个非常领导人,他们两者都非常重要。比如说选一个正式的领导,这些人都在以前政府任过职,这些人也非常积极的参与了社区活动。我们的调查报告是,我们要了解小区居民他们是不是也要下决心和做出承诺,要建立灾难救济小组呢?建立取决于几条原因。
第一人们必须要非常愿意来参与救助别人和自救。
第二能力,他们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支持,来有效的开展救助活动。
第三激励措施。激励措施并不意味着每个月给他多少钱?对我们来讲,救助的成绩并不一定说一定要每个月给他多少报酬。
第四能力,能力所指的是激励,无论怎么样?他们都能够向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方法、一个通道,以便能够参与救助和实习救助。当然我们也有一些相一直的地方。实际上他们是不定期发生的问题,因此小区居民愿意参与,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来确定鼓励参与的措施?我现在来区别一下。我们需要多少人手来开发社区功能?如果我们不做,就会造成有些人员的重复劳动,最后的效果不好。所以我们一共分成了DRG的五个处。
第一个处就是预警和监督处。这是由于,首先人们要明白大风暴要来了,可能会出现泥石流,先让人们做好准备,做好各种各样的应急活动。台湾的一种说法,预警监督小组即使按照中文写成的话,本地的居民可能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使用了这样一个词,让大家马上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可以记得住。所以我把中文字写上,中文叫做报警、报警小组、报警机制。
第二个有关信息处,如果泥石流很严重的话,我们建立一个转移处,就是把大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项目,能够引导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第三个救助处,由于救助是非常紧急的,而且灾难来的非常突然,这个时候首先要学会自救。自救的人包括那些对这种大风暴当中,可能每个人都遇到了风险,因此DRG保持能够让公众迅速撤离的地点。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服务,还有其他的一些处,我相信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类似的机构。
最后我们还有其他的综合性的服务,比如说出现灾害之后,社区居民可能会需要水、需要能够覆盖的东西。机构准备之后,紧急救助小组终于成立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人担当小组成员、哪些人担当救助小组的领导?作为DRG的领导,我们请社区的正式领导人和非正式领导人,让他们能够作为DRG的领导,也作为各个处的领导。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尽量多的动员其他社区公民。
我们总的来讲,都会牵扯到百分之百的社区居民,在不同的场合之下参与。非常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他进行培训,培训首先要做的就是社区培训课程。所以说起结束之前,我们首先要决定,对我们社区来讲哪些内容更为重要?我们内容设计也是根据各个小组的设置而准备的,比方说报码组(音),他们要向中央政府报告,他们是否得到气象专家给社区居民做培训,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洪水和这些河流的上涨。通过这些专家能向居民来介绍水和水流等等。通过这种培训,居民也能够了解到水如何能够危机到他们的生命。
另外,我们请社区工作者让他们能了解到如果发生了这样的危险,他们如何来照顾自己所在的社区居民。
下一点,我们还有一些在社区工作的护士,专门针对老年人提供服务,所以这些人也可以称之为志愿者,同时她们应该有能力领导医学的需求。我们发现有些情况之下,外部可以请一些专家来授课,我们自己的内部也有一些专家存在,使得有些人懂得如何救助,因为救助成为人们终生的职业,而且这些人也可以担当教育。这种情况,培训完之后,经过培训人的技能,也能为社区所接触。在我们培训期间,授课时间安排上,我们主要以上夜校为主,同时要考虑到有些人要承担家务,照料孩子。
下一条,建立小组之后,这种战略执行极为重要,无论是内部的资源和外部资源都极为重要。我们组织联谊活动,而且我们也和很多单位,政府单位,比方本地政府、县政府、中央政府,请这些官员来参与实践。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外部来讲,社区之外同外部进行交流,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所做的研究,反映出我们所研究结果是行之可*的,行之可行的,而且也可以融资整合,
我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所强调的项目结束之际,三年之前,项目结束的时候,我感到我还有必要同这些社区领导人保持联系,而且这个项目开展以后,社区是不是有了更好的业务?所以他对社区的发展也有一些重要的贡献。谢谢诸位,这就是我的发言,非常感谢。
王建勋:谢谢杨先生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利用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怎么解决救助和自救的问题,为我们社区业主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采取一些什么样的策略使我们组织团体的作用更有效。
下面我们请我们的第二位范纯增先生发言。
范纯增:大家上午好,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非常感谢会议组织者给我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大都市社区经济特征、运行模式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实际上我这里研究的内容是这样的,我这里指的社区既不是一个街道,也不是某一个居委会,我是三个居委会。这三个居委会基本是连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均匀的,也具有比好的独立性。本来我准备了一个PPT,没有带过来,舒服了。大体上我研究的社区是这样一条南北道路,这个道路不是很宽,这个道路的长度大概在800米左右,这个道路南北之间有两条,北边一条是干道比较宽,南边一条也相对来说比较宽。社区居委会就是凌驾在南边这条比较宽的道路发展起来的。三个居委会实际上是由八个小区联系起来的。这个小区之间有的是半墙之隔,小区西边斜着一条河,然后有个干道,然后有个轨道,所以西边也比较独立了。背面的东北角有几家合资企业,这个合资企业实际上和这个小区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产品是直接技超市,或者直接进其他的销售地方。北边南半部分是一个大学区域,社区的南边也分布了一部分小区。这实际上就是沿着南边这条路来形成。它的南边有一条路,所以也是很独立的、完整的社区。
这个社区的基本情况是在资料汇编的165页,我这里用到的数据和研究基本的对象,我并不是研究社区内部如何如何?我是研究本着这样一个目的,社区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福利?是为了满足它的各种需求?除了一些基本的需求是为政府、其他工业、非盈利组织提供之外,我认为更多的服务、更多的商品应该就近来提供、就盈利性的企业来提供。所以我主要研究盈利型的企业如何营造社区?
基本上这个社区的情况,由八个小区组成的三个居委会,大概有7.9万人,三个居委会的数字都有,不说了。它内部基本上居民的收入状况,均值性还是比较强的,但是有少数人是特殊类,享受低保的,200零几个人,也有几位是比较富裕的,一个小区有十几家,所以这个房价比较贵。购买这样的住户一般房价200万左右的样子。我之所以选择它作为一个研究,我就是想探讨一下增长型或者成长型的社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这种盈利性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变化的?试图探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这样的经济能够持续的、迅速的、稳定的发展下来,然后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商品。
我这个数据实际上是两个界面的数据。一个是2000年的,一个是2006年的,这两个作为基本的数据来看它的一个变化的情况。社区实际上它的始建有3个小区开发,陆续从90年代初期形成三个小区,然后陆续到03年左右,才把八个小区完成。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农地迅速的转化为非农地,再一个规模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扩大,还有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
再一点,就是这个小区的经济现象主要是以服务为主的,从我们一看到表上调查的,这个表就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表制度分类的,调查的所有的依附这个小区发展起来的门店也好、企业也好就这么多,这些可以分成这么多的种类,行业部门。主要是服务类的,没有加工、集团。
这个社区发展实际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是非常相关的。一个变化就在小区的东南部兴起了一个自主科学园。在小区的西南部有一个很好的开发区。还有一个航天城在建设,所以周围的变化非常迅速,引进这个地方的房地产开发非常快,使得这个地方的小区的入住率开发等等都比较迅速。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它北临是交通大学,它的变化实际上带来了很多的外围的销售群体,还有一些居住对象,使得这个地方发展变化非常快。根据这两个情况我们看到,我们叫门店也好、企业也好,总体的调查现象说明规模比较小,平均下来,我没看到每个门店、每个企业他的规模在3到4个人,但是每一天的变化,规模有所增加。我们规模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门店的素质,再一个人,员工,或者是服务人员、就业人员,这样两类来统计的。因为要获得他的产值或者利润非常难。
根据调查看到,六年的时间里头,企业数有了很大的增加,就业人数也有了一个很大的增加。但是总体来看,变化周期非常快,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但是有一个增长的趋势。
从经济结构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也有一些变化。从最初的比如2000年前后,他提供的服务更多是非常初级的东西,到06年,随着更多人群的住入,还有收入水平的增加,所以使得某些稍微中档的,或者比较高一点的服务业在这里得到发展。
再一个现象,我们看到,这里头差异化非常明显,拥有几百家的门店竞争,他主要是围绕社区发展提供服务的,所以你这个企业盈利多一点,哪个企业可能在同一年短的时间里收入比较少。所以在这里要想生存的话,就要有差异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发展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小吃等等,在这里很兴盛。
有一个现象发生这个地方,他的经济活动主体具有很大的万盛性(音)。实际上在小区里做这个事情的人很少,上海其他区的人在这里经营的也很少。这些人从哪里来的呢?从别的省区迁到上海,要在上海这个地方发展、落脚,都是由这些人经营这个东西。
所以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它是不断地变化,有很大的依附,生命周期也比较短。
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有一个分工,就是在短短几百米的街道里看到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比如在街道的南段有一个理发的,好多理发的都在这个地方。北边的一段有很多餐馆在这里,另外在这个角这还有一些足疗,另外还有一些动漫、广告设计也在发展。
另外一个现象,市区的企业、门店更加的连锁化、更加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比如说以前都是那种夫妻店,或者单人形成的这样一些东西。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连锁店都进入了,很多便利店都可以进入了,而且他们的势力、他们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比如像洁强(音)等等都入住开始争夺。
比如在这里开始落户的网络信息,一些中介媒体这样的东西,他只是为这个小区提供服务,在这里很难生存,所以他开始联系一些外围的业务,他开始为外围的地方服务。
他基本运行的机制,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产生服务。再一个由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是很难充足和效率的。再一个大的交通,再一个周边的活动,房地产迅速的变化,人口结构及其科技的发展。
在这个社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区在不断地老化。无论他的技术设施,还是他的房屋的结构,现在来看已经落伍了,所以他是有一定的魅力都消失了。
因为这样的情况,以后怎么样持续、稳定的发展还要有序的规划、引导、管理。另外要有动力机制,在人口导入情况上要有一些年轻人口的导入,还要支持这些企业外向化、转向化发展,给当地的人们一个更大的空间发展。
王建勋:谢谢范老师用上海的个案讨论了现在的经济行为。下面我们请姜虹女士来议,也是以上海社区为例讲文化的发展。
姜虹:大家好,我来自上海,所以我提交的这篇论文也是关于上海的,大多数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
我的专业不是搞社区的,应该说我是一个外行,如果今天坐在这里。因为我是从本科到博士,我一直是历史学专业。只是最近我在做一些研究,涉及到了这方面的一点东西,所以有一点想法,就把它写出来,拿到这里来跟大家交流,希望大家给我提宝贵的意见。
我这里谈到的社区文化产业,主要就是指在社区内部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这样一些经营性行业。也就是说他们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社区文化的。向社区乃至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业。
具体而言,它应该包括社区里各种文化休闲、娱乐经营活动,还有竞技体育运动,还有其他的以社区文化为背景的旅游活动。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我这里在第二部分当中谈到大多数谈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我认为在大都市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还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第一个表现在大都市一般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他们作为大都市,一般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的还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文化底蕴是十分丰厚的。这样就为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大都市发展社区文化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就在于它文化多化发展显著。这个主要在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都市就业机会不断地增加,对外交流也日益活跃,这样就引来了各式各样的外来人口,这是外来人口继续增加。有的时候,甚至外来人口的数量超过了本社区的原住居民。
我前一段时间好像听到一个数字,就是在广播里面。现在上海不说农民工等等之类的,就是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国际友人,就是外国人士已经超过了5万人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上海的外来人口非常非常多,最近几年。这些外来人口,一个是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农民,还有一些社会流动、职业流动,从其他一些省市到这里来的一些城市居民。还有就是一些长期在华区居住的各类外国人士。这些人在这里导致这样一个情况,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所以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十分显著的。这样也为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
再一个就是大都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经济实力雄厚。这样也为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一个物质基础。比如说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就比较高,去年的时候他的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了,它的家庭收入也在不断地增加。上海城市居民去年的家庭收入,可支配的收入超过了2万元,农村也接近1万元了。这样他有了很好的资助的,购买服务的基础。
再一个我们谈到社区服务需求比较旺盛。大都市,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经济发展的非常快,许多大都市都已经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后期,而且开始逐渐的向后工业化社会迈进,上海也是这样的。到了后工业化社会,我们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人们更关心的是生活质量。比如说健康、教育、娱乐等等这方面的服务水平。可以说在这里社区服务变得十分重要,文化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认为在这里社区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是从理论上来说。
那么从现实需要,现实的情况来看,需求其实是这样的,这边有一个表格,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上海家庭居民,家庭支出的这样一个情况,我们也发现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是在不断地增加,意味着需求是在不断地增加。这是一个方面。
需求不断地增加,我们目前社区文化提供的机制,我们说有三个:一个是群众自愿的、自发的组织形式。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比较少的物质支持。
另外一个由政府或者民间组织他们提供的,这是作为社会福利性质的这样一个部分。
再一个以市场趋势为驱动力做产业化运营。
现在来看,前两者占主导地位,但是我们认为光*他们两个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更大限度的来激活社区文化的资源,*职场的力量来激活它。
最后一个,认为现在文化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朝阳产业,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它。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在应该是受到了大都市的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它有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肯定也会得到政府的这样一个有利的支持。
接下来我以几个社区为例来探讨一下怎么发展的?当然这个可以说有一点局限性。主要以上海金山区的中横村,还有民航区(音)的集中区,还有多伦区(音),还有卢湾区新天地广场,作为一个中心来做一下探讨。相应的以这几个区域的民间命名模式。一个就是中横村(音),这里主要是农民化,金山农民化的一个发源地。它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当地的农民借鉴我国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绘画风格,创建了这样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把它叫做金山农民化。这个经过过去几年发展还不错,现在已经注册了品牌。当地从事专业创作的人很多,而且也有专业的画册。到了90年代以后,这里还开始以农民化做招牌,开始发展一些旅游业,还有旅游产品加工等等这样一些配套产业,现在他还做了一些农民化村规划,有一些已经建成了。
这样,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我认为他主要以金山农民化作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
第二种形式就是集中村,这种地方的主要特点,上海在这里建立了一些体育活动中心,像高尔夫俱乐部,森林体育城等等这样一些企业,这里主要有网球主题公园,像上海网球杯在这里举行的。我认为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型。它的模式基本特征以体育赛事活动作为基础,以体育旅游作为载体,来发展它的社区文化发展产业。
多伦入伍(音)模式主要是历史给它遗留下来的魅力。20世纪的时候鲁迅、叶圣陶、瞿秋白等等他们都在居住国,而且这个地方建筑也比较独特。这个地方以这个为依托,他的发展也属于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型。它的基本特征以上海历史文化名人为依托。
最后一个解决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新天地的开发,是旧城改造的项目。它的开发是上个世纪末和这个世纪初的时间。文化理念有三个,一个再现老上海石库门的文化,再一个在这里建了一个会馆的存在。第三个他这里有一个现代,就是国际都市,现代都市文化的气息会聚在里面。文化特征,以社区类历史唯建,以上海建筑为依托,以时尚、休闲的文化氛围为纽带,以都市旅游为载体发展社区文化产业。
通过以上几种类型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给我的感觉,这些得是依托社区原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资源发展的。但是它的服务对象并不是以本地的居民为主。我感觉一般是基层社区或者地域社区的,然后一层层往下推进。这里我感觉他的服务对象首先服务外地,有一种外地化的特征。
第二个结论,他们都是以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的,引来他自身的这样一种特色产品为核心发展社区文化产业,具有专业化的倾向。
第三个结论,他这几个类型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旅游作为载体。
第四个结论,他们都有自身的特色。
第五个结论,也是我感触最深的,社区文化产业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不应该是文化产业,虽然我们讲的是文化产业,最终的目的不应该是商业发展,而应该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发展社区文化,最终落实到社区人的发展上面来。但是我觉得这几种类型,其实在这方面好像做的都还不够。
这就是我的论文的一些核心的思想。我自己知道是非常的不成熟的。所以下面我就欢迎大家对我进行批评指正,谢谢!
王建勋:谢谢姜虹女士的发言。在我们听了我们台湾的经验、上海的经验之后,我们听一下我们美国的经验。下面就请Connie Loden 女士给我们讲一下美国的经验,时间也是15分钟,谢谢!
Connie Loden:感谢有机会同大家谈一谈,我准备的文章,是几个文章一块写的,(英文)他来自于澳大利亚,创新领导人协会等等。我谈的社区是大社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如何管理居民社区,或者你们所说的业主、业委会,所以在我看来,社区可以满足你们对社区的定义,促进社区发展有几条系统:有的是宏观系统,有的是有机系统。促进社区动态发展需要社区当中要充满着生机。成功的社区推动动力,主要有三条。一个是社区的文化、精神及自我独立、自己自足。这是一方面。另外还要积极的社区精神,充满了活力。在动员社区发展的精神是重要的。社区建设、社区建设计划是应该重要的建立和睦邻里关系,这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下面又分成三个子系统。在这种集体的社区系统当中有关领导性治理、沟通、对话、社会发展等等。意思就是说要集体建立社区,创造了社区的形态,并且创造对话,促进跨社区的交流。那么这些对话反映出了如何向社区看待自己的价值、行为以及未来,这些社区的成员进行交流的方式,实际也反映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想法。建立关系、增强这方面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这样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这种战略同社区的精神有关。而且我也希望有业委会的积极参与,需要对业委会成员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本身就是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并且让他们成为能够鼓舞别人的领袖。所以这方面的培训也能够促进对社区的兴趣,还有定期建设的活动也能够有助于社区精神的培养。
第二个子系统,我说的是要创立一种有利于商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家精神,促进新的商业联系,产生新的技能和沟通。有些人谈到有一些社区当中的企业和他的商店,而且他们一起构成了社区的子系统。他们一起创造商业行动鼓励企业家的冒险和成功。在一些小的社区当中,因为主要的这种就业机会都来自于小企业,所以使用这方面的创造作业的经验,尤其是在美国,我们觉得这不仅仅是大企业创造,而且小企业也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他们能够对于当地企业、当地的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他们也能够让我们充分的体会在未来起到作用。尤其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社会,全球化的更需要进行全球的竞争。
有一个现象曾经提到创造的产品要有自己的细分市场,而且为什么客户要买你的产品,不买别人的产品?另外这种社区本身要创造有利于商业的环境、提供培训计划,让人们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在年轻的时候,让年轻人就能拥有企业家的精神,而且派代表团到其他地方访问,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可以让他们提出挑战,这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你可以进一步的创造一些精神,而且是通过业委会的建立来真正的了解其他的社区所拥有的最好做法。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会议也是一个机会。除此以外组建一些商业俱乐部、商业协会,人们进行讨论。比方说如何重新建设零售业,这个内容也可以纳入现场的发言报告当中。除此以外,还要自己、自足、自立,这里面也包括三个子系统。比方说根据社区的资源,我了解到谁在社区当中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创造社区自我持续发展的这种机制,而且要建立社区内部与社区外部的协作精神,通过这样,大家可以一起分享资源,大家可以一起工作,通过社区也能吸取外部的资源,从外部学习,或者把他们开始的工作也充分的利用起来。
社区的主要目标和可持续性发展,建立社区的凝聚力。这些系统实际上给我们各个系统造成一种凝聚力。那么这种自立精神的创意与凝聚力的社区关系非常重要。社区基金会是非盈利的组织。昨天大家听到了社区基金会这样的问题,社区基金会在社区建设当中也逐渐的出现,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整个系统看起来就像这样三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促进另外一个系统,这三个系统加起来,宏观系统加上他们的子系统,加起来会带来一整体社区有利的环境。中国在社区方面进行自治,最重要就是建立一种社区,它的精神是要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同时创造商业环境。
为了建立这种社区的动态发展,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进行澳大利亚、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研究,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社区的共同愿景目标会对未来社区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对社区的内部组织带来重要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社区有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大家在这里看到这些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有委员会、理事会或者是服务小组、或者是各个领域的小组,但是在社区一级这些小组没有一个共同的方向,他们可能会因此而造成冲突,或者是浪费资源,也不知道整个社区如何协作起来、协调起来,共同取得进步。如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的话,让公民参与进来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非常重要。公民参与社区远景目标的制定,对社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一旦社区建立长远目标,社区的组织者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达到希望达到的目标。这种信息,可以使不同的小组之间共同协调他们的策略和其他的目标。
我手里面有一些材料,这些材料是我工作过的社区,我们向这些社区提供这些原则。大家可以来索取,我感谢你们给我这一次机会,谢谢!
王建勋:好,谢谢!上面我们四位先生和女士们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好的个案的经验,从台湾的组织危机救助的团体到我们上海的这种社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业,最后到美国这种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还有这种组织的经验。很多都非常有意思,可能发言的人也不能够展开很详细的讨论。下面我们就进行问题和回答的阶段。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针对某一个发言者的,也可以是针对所有人的。下面我们就欢迎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提问题。
问:我有一个问题,现在业主委员会方面的培训,我想问一问美国或者台湾地区,他们对业委会组成人员的培训是谁在组织?这种经费是什么样的来源?谢谢!
王建勋:我们台湾的朋友先来回答一些。
台湾答:台湾的情形跟这边的制度不太一样。我刚才讲社区的定义也不一样,台湾的社区其实比如说我曾经住了十多年的社区,不过那个社区的概念,大概是800个住户在一起,然后那是一个大概十几栋的房子,等于是公寓式的房子,那是一个社区。但是社区有一个管理委员会,这个管理委员会是居民选出来的。这个管理委员会其实跟业主委员会的概念不一样。其实台湾有台湾的问题,但是基本上政府有一些规范,基本没有太多的介入,主要是管理委员会这边做一些运作。
根据我的了解,在管理委员会这边也很少有培训。当然如果说其他社区有特定目的的话,比如说现在我们在台湾的一个文建会,类似这边的文化会一样,推动社区整体营造。可能针对某些社区有某些特定的目标。包括刚才的案例,也可以算是社区总体营造的一部分,它有特定目的,它为了这个社区来做特定目的的一个营造和努力,当然这里面会有一个培训进来。
问:有没有谁来为他们培训呢?
答:培训基本上都是由非盈利组织,或者学校,或者社区工作者,由他们提供、设计。也就是说由他们来邀请由谁来?也都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
王建勋:好,谢谢,下面让我们的Connie Loden来说一说美国的情况。
Connie Loden:正如刚才说的,并没有特定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我的经验至少是这样。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地方政府可能会提供一些资金,通常情况下是由非政府组织来设计培训和提供培训课程,但是有时候是志愿者。
如何来找到资源?需要有创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源,需要实施自己的培训。我们在社区可能有几个志愿者开个会,那么也可能有大学教授愿意提供免费的培训,也可能有其他的社区领袖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因此从基层来讲,有不同的做法可以利用自己社区的资源,也可以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比如说联系大学教授,或者是获得政府的资助,或者是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培训。
王建勋:谢谢!还有人问问题吗?那位女士。
女士问:我想问范老师一个问题,您在文中我看列了一张表,等于您追踪了2000年到2006年这个社区盈利性经济行动的变化情况。我第一个问题,您觉得这种变化情况是不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是的话,第二个问题,您在后面的建议中,要加强关于社区经济规划,等于是一种政府的干预行为加了进来。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于社区层面的经济活动,政府是否适合干预?或者是干预的程度多大合适?其实这个问题跟姜老师提到的文化产业也有关系,因为我知道像新天地之类的,或者类似这种社区的文化产业,好像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的结果。但是我现在疑惑的是,对社区层面是直接面对社区居民的,这种经济活动是否有必要让政府介入进来?谢谢!
范纯增: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它这个发展的过程,基本是市场决定成果。它的生态不需要市区里面主要的街道过程。而且我选择的样本社区,刚才我说过它是比较独立的社区。它的基本门槛人口就是来自这个地方,主要是为他来服务的。为什么我在最后还要提出一个政府要适当的干预?干预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这个地方我发现了这几年的变化,有些地方它变的太快了,转化的成本太高。为什么这样?一个月看到这个地方的门店是这样,过了一两个月又发现这个地方又变成另一个东西了,再过一段时间又变成另一个东西,所以我认为这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如果这些人加上选择的比较对头,就在这里慢慢深搞下去,慢慢稳定的发展下去,我想对经营者,或者对社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所以政府一定从宏观上有一点导向。
第二层含义,政府的文化要加强监督。因为这里头,由于很多都是小店,有些是非正规经营。这也就需要政府应当在这里对它有所监督。那么要有一定的规制,这样他经营的就会更加的规范、更加的合理。
我引用这个现象的目的就是想,如果这个地方依托这样一个外围的经济发展比较好,实际上对这个社区或者和谐社区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区直接提供的服务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且要更加有效率的话,还是要更多的走商业化道路。让这些人这里经营,按照市场的规律来经营。而且在一定的引导下经营,而不影响政府的规制、规定情况下经营更好。
王建勋:最后一个问题,这位先生。
问:刚才说到上海社区的经济和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我这里有一个疑问,因为上海社区规定和全国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因为社区定义上还是把它定义在街道这个层面,这里有个问题,不管社区经济还是社区文化的产业,一个是利用社区资源,另一个在社区范围内共享。这里面还有一个要由社区去组织。刚才两位先生说的,我觉得似乎可能更多的是利用社区资源。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的组织,是由哪些部门牵头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和我们一般社区层面的理解,是不是有一些跟内地其他地方还不一致的地方?
姜虹:谢谢老师给我提出非常好的一些问题。刚才我讲了我是最近刚刚进入这个领域,对这个领域还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时候,我主要想从学理上来关注一下这样的问题,因为从街道去探讨的话,恐怕我探讨起来这个内容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这里前面在谈社区定义的时候,主要是这样用的,就是用了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这个是社区概念的使用。
社区内部是以自主形式开发的,这个给我的感觉还不够,但是到底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老师给我提更多的建议,我以后一定会多关注。谢谢!
问:昨天大家最后得出了一个稍微一致的方法。有一群人在一个区域里头,有一种纽带,把它纽在一起,相对来说比较均匀。我社区的概念,我没有街道,也没有当代社区,我就考虑这个地方比较独立一些。而且我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实际上是在这个社区里头,依附这个社区,主要为这个社区起步服务的这样一些东西。至于它以后的发展,我想社区经济要想满足这个社区更好的要求,就不能作为一种封闭式的形式,比如我就为这个社区服务,那永远是做不好的,必须要用开放式的东西。必须把社区的服务作为门槛的东西维持。也就是说刚开始我可以小打小闹对它进行服务,按照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发展。然后也有很多成型的、有很多有能力的,可以跳出社区,而且他可以为更大的企业服务,更有甚者可以走出社区为其他的地方服务。甚至,可以把你的分公司、把你总的公司牵到繁华地带等等。我是这样一种想法。
王建勋:好,谢谢,我们今天这个单元就到这里结束。我们谢谢所有的发言者,也谢谢所有参与这个单元的同志,我们再一次谢谢他们!
(责任编辑:现代物业) |